这是一篇鸡汤,鸡贼的鸡。
上篇开篇提到的那个朋友看了上篇文章,又来夸我了。
Y:你上一篇写的依旧很好,还提到我了。
Z:谢谢,不客气。
Y:但你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我们的对话公开了,这样不好。
Z:可我也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虚构了你这个人物呀。
Y:虽然我只是你虚构的人物,但我也应该受到尊重。
Z:既然如此,可你能把我怎样呢?你看,我又虚构并公开了我们的对话。
Y:这对你有什么好处?
Z:好处就是,如果没看过上篇文章的朋友,可能因为这段对话前去查阅。
Y:无耻!
【以上内容与本文没有半毛钱关系,尽管如此,你能把我怎样呢?】
以下正文:
细细想来,我可能是靠几句“漂亮话”才活到现在的,比如上一篇提到的“没有占有”巴拉巴拉。
现在又要分享我喜欢的另一句话了——“慢慢走,欣赏啊!”。
这句话出自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这是高中语文课上学到的一篇文章。当时觉的这句话很有韵味,就记住了。
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到: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得并习惯了“三心二意”的技能,若有可能,便想着同时几件事一起做。比如大扫除时要听英语,因为耳朵是闲着的,不能浪费。比如如厕时要捧着《并发编程的艺术》,虽在《海上升明月,厕上阅诗书》中说这是一种享受,所以这“美好时光”,不能浪费。又比如程序编译时,要顺手点开手机刷两条知乎,这两分钟的等待是漫长的,要多长见识,不能浪费。毫无疑问,浪费真可耻。
越成长,对时间越敏感,有时怀疑时间是否够用?仿佛够用又不够用。要做的事有很多,很多事还没做好,因此看来时间是不够用的。但有时明明有一个温暖的午后,并无急事也无安排,但若没有提前设定好计划,就会有些担心,怅然若失,这么好的时间,怎么能“若无其事”?
我能理解这是快节奏时代的必然要求,要高效,要趋利避害,要事半功倍;怕浪费,怕无效,怕得不偿失。看电影,要倍速,看书,要速读,学习,要速成,工作,要暴富,恋爱,要直奔主题,乘车,要霸座(...这个不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似乎只关心结果,不在意过程。
匆匆忙忙的做了很多事,可心满意足的体验又有多少?
记得小时候写书法,在阳台放张桌子,垫好棉毡,备好笔墨,这样就可以慢慢的度过一个下午,写完的宣纸随意堆了一地,从阳台到客厅弥散着“一得阁”的清香。
慢下来,不代表停滞不前,不代表不思进取,我只是担心不能再对一件事物常情。
有的时候慢慢做好一件事比快速做了很多事更值得称赞。有的作家“著作等身”,可我不曾记得他的名字。有的作家一生只写了一本书,书名叫《飘》。
老师拿来空杯子,放满了石头问,杯子满了么?学生说,满了。然后老师又放进沙子,问满了吗?学生说,满了。然后又倒进水。学生仿佛领会了什么,老师和学生都心满意足。
可如果凡事多问一个“然后呢?”,就有些意思了。如果现在的我回到学生时代,我想我会诺诺的举起小手,颤巍巍的问道:“老师,虽然杯子充实了,但这个装满了石头、沙子和水的杯子有什么用呢?如果我只是想喝水,或者我仅仅想取出里面的石头,貌似都不能很顺利的完成。”
当然,老师一定会面带笑容且耐心的给我解释:“滚出去罚站!”
慢慢走,欣赏啊。今天跑步的时候,我依然带了耳机,但没有播放任何音乐或英语。这时,我听到了有节奏的呼吸声,感受到不一样的韵律之美。
胡歌说: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上路。
张皓宸写到:珍贵不过匆匆数十载的日常堆叠,期间要说谁得到的多与少,根本没有标准。你今天在巴黎吃的一顿高档法餐得来的快乐与在成都小巷里吃的那块蛋烘糕的快乐,其实是一样的。
我说:楼上说的对。
见到好看的风景,就细细欣赏,慢慢游览,然后悠然自得。
碰到不错的书,就细细品读,慢慢沉浸,然后废寝忘食。
吃到好吃的东西,就细细品尝,慢慢咀嚼,然后面露微笑。
遇到好看的人儿,就细细端详,慢慢靠近,然后束手就擒,被警察带走,罪名图谋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