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获知一种感慨:不要当看到别人失去时,才开始警醒自己要开始珍惜。
这样的感慨来自于我的朋友H先生。
H先生跟我讲了近日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事情,比如很早以前以为已经治愈好的疾病却留下了后遗症,导致未来随时可能患上另一种疾病,以及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病症,导致原本感情和睦的女友的家人那边提出了希望他们分手的要求。
因为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可以痊愈的情况下,不仅是害怕不能陪伴女友到老,甚至有可能拖累到她,在经过无数日夜的挣扎和思考后,最终主动提出了分手。
即使不是作为当局者,我也能感受到这场分离给当事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和痛苦。
因为在此之前,彼此已经走到快要结婚的地步,却硬生生被这个问题挡住再也不得前进半分,只能进入一个死胡同。
我不喜欢这样的发展,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有人说现实世界比电影里的更加真实、残酷,但我觉得电影比现实更加深沉和细腻。
前些夜里看了电影《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对母女逃离她们原来的地方来到另一个小镇生活的故事。
人物的设定中瑞塔是一位无任何正式工作的十五岁女孩的母亲,鲁西是一位十五岁的时常去商店偷窃东西却深爱母亲的女孩。母女两人相依为命,一路逃亡到了一个叫Fat River的小镇,因为想吃完饭不给钱驾车逃离,却因车发生故障而不得不回到餐厅承认错误,并留下来做服务员作为弥补之前犯的错。
这个故事其实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到的,如果细心观察的话。在现实中有多少家庭的不幸,就有多少妻子和子女想要逃离原来的生活,但却少有人有勇气真的去开始一段新生活。
在导演凯蒂·霍尔姆斯的镜头下,你看到同为演员的她去演那样一个生活窘迫到心酸却仍然不愿让女儿受苦的母亲。虽然她在因无路费的情况下做了特殊服务,在餐厅逃跑前中告诫动了恻隐之心的女儿不要相信任何人,这些行为似乎才是作为母亲的一大败笔,但我相信你仍然看得出这些全部是她在尽力去保护不忍女儿受到伤害的表现。
而同样的作为女儿的鲁西,在新学校里认识了一个抽烟的女孩以及她身边的朋友们,当校长看到鲁西与他们一起喝酒、抽烟时,将她叫到了办公室,告诉她不要被坏学生带坏,自甘堕落,为此让她休学三天。
其实看到这里,你能看明白她并不是真的想与那些人玩好,只是作为新生的她需要一个朋友,甚至说她自己很清楚这些人是什么模样,所以当校长警告她时,她没有任何反感,快速的承认错误,反而只是在想不去告诉母亲让她伤心。
其实当看到母女两人来到这个小镇开启新生活时,任谁都是带着希望的,但无论人在哪里,生活其实一直都是艰难的。做服务员的母亲认识了一个售房的男人,他让母女二人住进了他卖的房子里,却在母亲生病时逃离了。鲁西回到学校时不再同那个女孩玩耍,因为她发现那个女孩并不再需要她了。
而这时,她们所住的房子开始变成了负担,餐馆的生意也不尽人意。曾经的希望渐渐被浇灭的感觉与我的朋友得知自己可能患上的疾病并失去恋人时的感觉应该是不相上下的吧。
人们喜欢希望,是因为这象征着改变,好的改变,但有时候有些事有些人没办法阻止,它的发生也许就在一眨眼或者慢慢袭来,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让人陷入失望及无措中。比如电影中出现的金融危机让她们失去了房子,没有任何办法的她们只能大声的无助的自我喊叫亦或对那个售房的男人控诉。比如在一天夜里出现的三个男性客人,他们在鲁西走后欺辱餐厅里另一个变性女服务员帕姆,原本担心母亲的鲁西返回餐厅发现这事持枪驱赶他们离开,这个给原本就内心脆弱的帕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在鲁西和丽塔心中,这一切看似不公平的事情,是因为她们无法失去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但在这之前,她们忘记了那时她们其实什么都没有。而如今从零到有,再从有到无这个过程中,她们看似失去了所有,但她们已经不是以前的一无所有了。
在帕姆眼中,被人欺辱和看不起这件事,是她内心一道看似过不去的坎,可她心里明白“跟世界的大小比起来,人类的大小与蚂蚁的大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无论你心中害怕什么,忌讳着什么样的过往,你面不面对,它都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丝毫抱怨而生出半分改变。你可以觉得自己生如蝼蚁,活在这个世界毫无用处,你也可以活得生如夏花,做你自己。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你可以选择的资格。
如果是早些年我大概会对这种无聊的生活故事没有多大感觉,但随着经历失去的痛苦和获得的喜悦后,我才深深体会到拥有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有些东西看似的平常和不起眼,只有到失去时你才知道这份割舍的难受。于是我才懂得:去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不要失去原本的资格。
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也会告诉自己,有些东西的失去,不代表完全会因此变得一无所有,毫无意义,至少我不会忘记它曾经带给我的美好和记忆,这些东西也不会因为它本身的失去而消失,它依然留在那个时候,保存着它原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