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可以说,这句话是整部《孙子》的核心,“先为不可胜,不可胜在己”,我们说的所以庙算,盘点资源,了解自己,清晰定位,统统都是先为不可胜,也就是在自己可以把控的范围内做精做细、做到最好,不给敌人可趁之机,然后在局势演变中耐心等待,等到敌人露出破绽,一举击之。这就是为什么高手过招,通常都是一招分高下,在自身实力都做到最好的情况下,真正比拼的是耐心、后劲以及运气。
诸葛亮再学究天人,再鬼神莫测,也攻不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的司马懿,所以将领军队的作战能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诸葛的全部心力、智谋都用在逼司马懿出战上,阵前侮辱,送于女装,而司马懿也是顶住压力,顶住诱惑,顶住生死考验,让诸葛机关算尽求一战而不可得,生生耗死了平生大敌。纵观司马懿一生,从入仕到权倾天下,做的最得心应手的便是隐忍。跟群星闪耀的三国其他人杰比,冢虎的实际存在感很低,虽然他的事实成就也就曹公可比,大众知道这人也是作为诸葛神人的陪衬,就是因为隐忍这个词显得多少有些不敞亮,不想其他牛人那样要么战场盖世,要么神机妙算,可实际上司马懿才是真正得《孙子》真味的大智慧者,大兵法家,“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所有的作为全是服务于这最高宗旨。
国家竞争多是如此,廉颇对白起,李牧对王翦,王翦灭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还有太祖的持久战,我们看到这些人杰才都是立足于不可胜的战略家。
“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善战在于易胜,轻轻松松是最理想的状态,数千年来以少胜多是极其稀少的个例,战争打的是体量,个人搏击打的也是体量,胜负就是倚强凌弱,而常胜者就是擅长打容易仗。曹公自己也知道刘备是英雄,一向“不慕虚名而处实祸”的他也没在弱小时杀了刘备以除后患,反正我是不信他“杀名士而失人望”那套,要是一早除掉刘备,哪有后来的三足鼎立。竞争最佳的是扼杀在萌芽,现在我们看到全世界都是几家大公司强者愈强,他们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善战者,紧张的巡视自己的战场,一发现有威胁自己的迹象,要么收编为我所用,要么就携风雷之势消灭之,典型的“胜于易胜者”,这是对的。
商场如战场,哪又有什么公平,“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这才是企业应该做的事。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管做人还是做企业,重要的不是企盼有机会做大事,好虚名,更不是扬名的风光,而是按部就班,把小事做好,把细节处理好,把风险把控好,防治灰犀牛,不给黑天鹅机会,“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人前风光不重要,暴得大名也不重要,沉心静气积蓄力量,累积资源,像司马懿那样,让自己尽可能做到不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