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学生,很遗憾我即将踏入心理咨询的行当了。为什么说很遗憾呢?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就意味着我将要抛弃我在大学生涯所接受的科学思维训练,放弃我在实验课上和实验室里所掌握的实验方法,忘掉硬盘里存的研究文献,重新学习一门新的学科……
心理咨询不等同于心理学
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有对社会开放的咨询师培训班,我所见过的一些未来同行说对心理学感兴趣,因而看了许多和心理咨询有关的书。果然,当我问起关于记忆、感觉、知觉等基础的东西的时候,他们表示书里根本没提到这些东西。
要说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虽然心理咨询中所运用到不少的心理学知识,但是在心理学这个一级学科中所占的比重真的很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是无数的心理学者在实验室中把地基打牢,建立起了一座座金字塔,而咨询师们只需要将塔尖看个清楚,就足够他们在这个行当里畅行了。
那么换个思路,也就是说即使我在学校里接受了那么多心理学研究的训练,我也不可能马上成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因为刚毕业的我对于心理咨询的技术一概不知,大概唯一的优势就是将来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心理学专业”这个头衔能让我有那么一点优势而已。对于我来说,心理咨询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给我的帮助微乎甚微,当然如果我励志成为一名学者那就不一样了。
人们对什么感兴趣
佛洛依德、艾宾浩斯、阿德勒……这些名字在心理咨询爱好者眼里大概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想想,大家对他们的熟悉程度究竟到了什么地步呢?很多人都是从心理咨询大师自己出的书籍来了解他们的,这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作者只想让人们看到他们希望人们看到的东西,所以仅从他们的著作中了解他们以及他们的理论远远不够。
举个例子,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我们认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鼻祖就是冯特。可惜的是,冯特不懂英语,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是由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英语世界的。铁钦纳可不是一个乖学生,他并没有原原本本地将老师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而是自己加以改造,所以英语国家以为那就是冯特的东西。幸运的是后来的心理学学派都争相以抨击铁钦纳来取得发展……知人论世,要了解大师们的东西,就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科学发展背景。很多人来找我推荐心理学的书,我往往都推荐他们看心理学史,原因就在这里。
好像有点跑题了……扣扣题,一般人们对心理学的印象就是心理咨询,大家会觉得很神奇,为什么咨询师们聊聊天就能够解决人家的心理问题呢?所以大多数人其实是对心理咨询感兴趣。有些狂热的心理咨询爱好者可能对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心理咨询大师了如指掌,对他们的技术、流派等都能给你一一数出来,甚至在朋友圈子里也能成为小有名气的“咨询师”。但是当问及一些学校里、论文里常见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是答不上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学科普做得不够好。心理学是在近代才传入中国的,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间更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文化”而倍受打压,到今天,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也是远远比不上欧美。心理学以心理咨询这一比较贴近生活的切入点进入人们的视野,心理学科普的工作也大都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在做,所以人们自然而然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学。
再者,出版商们都知道跟心理咨询有关的书卖得比心理学的书好,理所当然会更多地出版这类书籍,甚至相当多的“伪心理学”的东西也混杂在里面,读者们能读到的跟心理学有关的书真的太少了。另一方面,即使出版商愿意出版心理学教材,读者们愿不愿意读也是一个问题。不知是不是为了迎合学校里老师们的讲课习惯,无论是中国作者编纂的教材还是翻译的外国教材,从结构到语言都相当的无聊,学校里尚且有很多坐在教室后排打王者荣耀的同学,读者们在没有一个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要主动去接触这些教材需要多大的毅力啊。心理咨询的书就不一样了,它们更贴近生活,人们更容易从中找到共鸣,也就更愿意读这一类书籍了。
为什么我要区分心理咨询和心理学
其实从逻辑上看,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学的二级学科,当然应该归为心理学的门类,但是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把这两者区分开。其中一个原因我在上面已经提到了,另一个原因,也是心理学这个学科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应用和理论分离。
逛一逛书店,我们很容易发现各种“心理学”的书,诸如《工业心理学》《市场心理学》等等,这也说明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真的很广,那么像建筑心理学这种,到底应该把它归为心理学还是归为建筑学呢?刚上“生理心理学”这门课的时候我就被老师告知生命科学学院还有一门叫做“心理生理学”的课程……一个建筑心理学研究者他是心理学家还是建筑学家?一个生理心理学研究者他是心理学领域的从业者还是医疗领域的从业者?一个管理心理学研究者他是搞心理学的还是搞管理学的?一个工业心理学研究者他是待在实验室的还是待在办公室的?有学者悲观地认为,未来心理学这个学科可能会被各个社会学科瓜分殆尽。那么咨询心理学,到底是属于心理学还是别的什么呢?或许把它独立出来对它比较公平吧。
应用范围广,说明市场大,而且基本上掌握几个基本理论,就可以竞争上岗了。想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岗位当中多么吃香,而马斯洛在社会心理学里的贡献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所以心理学理论它很好用,但像科技黑箱一样,你不需要去掌握什么很高深很基础的东西,拿来就能用,三五年内很少会过时的,所以也就没那么多人去搞理论研究了。我曾经跟好几位从业很久的咨询师聊过,他们大概迫于生活压力,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很少会学习一些很基础的心理学知识,通常只会接触对自己的咨询生涯有显著帮助的知识。一些机构把会做统计,会做问卷量表的咨询师当作自己的王牌,可这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掌握的东西啊。
这从侧面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做基础研究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它不实用。心理学是个什么东西,书上说:“心理学是描述、解释、预测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学科”,它的意义在于用科学的手段了解人类自身,但是你知道了人的感受器是怎么工作的,对于你来说有多大的用处?书上会告诉你心理学家们做了什么实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怎么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但是你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一样能够总结出这样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对于人工智能研究、对人类自身探究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心理咨询师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咨询师用不上;咨询师想要的,心理学家们不做。这种理论和应用上存在的分歧是心理学当中独有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所学习的知识大都来自西方,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诞生的。虽然我国有诸如林崇德、黄希庭等泰斗级的人物,但是毕竟心理学是舶来品,直接把它用到中国人身上也许并不那么合适。所以学校学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师接受的培训其实相差十万八千里,即使它们同源,我也很难想象它们是一个东西。
我想说的话
其实我也曾纠结过到底是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还是继续走科研的道路,不过毕竟我还年轻,我可以多看看多想想,现在我写下的这些文字,若干年后再看可能会觉得是相当肤浅和片面的,但也是我目前真实的想法,它影响了我未来道路的选择。
我觉得比起书上对心理学的定义,我更认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学科”。所以无论未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我都会以这样的目标努力。
最后说一句,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大家的观点也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