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译者吴礼敬/类别社会思想/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
图书内容: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书笔记:
书本整体的框架可以归结为“针对论点,针对论据,针对论证”三大板块。在行文上,作者按照“了解论点、剖析论证、检验证据”的顺序,系统破解批判性思维的密码。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问题意识、提问/回答能力和提问/回答愿望。这三个方面是从价值观、动机、态度直到行为的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过程。
其次,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接受者化身为平等的互动者,引导对方的思路,得到你想要的回答/答案,还能提高个人表达能力。
接着作者提到我们存在的两种思维方式:
被动式思维,就像海绵(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水,因此又称为海绵式思维),照单全收,主要运用记忆能力,狂抄狂背狂记……
主动式思维,就像淘金(因此又称为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能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淘金式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两种方式:
弱势批判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主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抵制反驳甚至狡辩耍赖。主要是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并不十分关心。)
强势批判思维则是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
那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价值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来自于周围人的影响。它为我们确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来区分人与人的不同。价值观属性决定了批判性思维的底色,相似性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规律,价值观相近的人,社会交往更频繁。
还有要注意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一次质疑,也必将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证批判性思维的效果和质量,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不要激怒对方。我们的目标是:寻找真理!控制表现欲,控制秀智商,对话才能进行下去,你的提问才有回应。
论题,即论点,是“引发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是所有讨论的驱动力。”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找到批判的对象,找准论点,也就找准了集火的靶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头条也好,推送也罢,每天都会有各种人试图改变我们的想法和信念,甚至行为。为了避免不经意间被洗脑,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找到对方试图推销的点是什么,在哪里,随后才能调动自己的聪明智慧,针锋相对,鉴别真伪。
运用归纳法对各种论点/论题做一个初步归类,可以分为:
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类问题,例如,同性恋的起源是什么?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
规定性问题(pr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同性恋在我国应该合法化吗?是针对该不该,对不对,好不好所提出的问题。
结论就是论点/题的御用替身,用问题来寻找结论:1.“他想证明的是什么?”2.“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基本能找到你想要的结论。结论一定是观点,但是观点不一定是结论。所谓结论,是经由推理产生的,必须要有原因,要有一定的推理过程。
完整的论证过程,是论点/题、理由和结论的统一体,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理由是什么,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他陈述”,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
论点、结论、理由可以帮助我们便于从结构上区分任意信息的构成要素,但要想完整理解对方的信息,还需要明确各个要素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即“对……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在准备评价一个论证的理由是否合理地支持其论点/结论之前,必须先确定对方的表述和你理解的是同一个意思。避免由于歧义而产生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窘境。
歧义是指对方表述中某个词或者词组可能存在多重的含义的现象,在对方没有解释清楚之前,不要主观臆想对方的意思。
避免歧义,我们可以找准关键词,寻找那些意思有歧义的词或者短语(“对方有必要进一步解释的词语或者词组”)说到定义,除了基本的字典定义外,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境也是很重要的线索,还有注意字典定义≠情景含义,让人思维短路的感情色彩词。
除此以外,在现实说服过程中,还有很多潜在的、没有明言的论证要素,作者将其定义为假设,也就是“对方的一种看法,虽没有明言,但是对方认为是理所当然或者众所周知,用以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找准了假设,能够更深刻理解对方的论证体系,批判性地接受对方的观点。
了解了检查持论者的推理结构,还应该注意持论者的推理过程,发现可能存在的谬误。看穿谬误,才能不被忽悠。从理论上来讲,谬误主要有三种类型:
需要反科学或明显错误的假设来支持:“信法轮,得永生(假设:人可以长生不老)”
混淆视听,把与结论无关的信息与结论强行联系:“我觉得张艺谋特拽,所以我不看他的电影”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但证据是以结论成立为前提的:“他能入职肯定是被潜规则了,因为潜规则无处不在”。
论据是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中重要的一环,论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某一论点/题的认同程度。证据是指“对方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者捍卫某一事实断言的可靠性”。“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如何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是批判思维必须面对的问题。
书中作者论述了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等证据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替代性原因,要点是一是要发掘尽可能多的原因,逐步解释认可的问题。二则是根据因果逻辑,逐步缩小潜在原因的范围,筛选出真正的原因。
面对可能存在的数据作假问题,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贴心建议:尽量找出数据来源的背景信息,确认平均值的类型,注意对方用无辜的数据为自己的观点洗地,判断并寻找缺失的信息。
除了利用外显的证据、统计数据修饰结论,某些作者会通过省略部分关键信息,增加说服的成功概率。在我们接受对方的结论之前,应该先考虑对方是否有意省略了一部分对其不利的信息。
即使各种证据具备,就能自然而然得到合理的结论?事实上,从一套理由和证据中,能够推断出多个备选结论,而且都满足因果关系,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在众多的备选结论中,寻找最合乎情理的结论。为了寻找多个结论,我们还可以依靠周围人,求助于师长,与同伴探讨,集思广益。
总结: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认知资源,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都大有裨益。到目前为止,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人,总是少数,能够不断修炼自己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学会概念容易,运用工具难,物理学博士未必做得好麻婆豆腐。知识积累再多,还是要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完成而是现实生活实践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