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鼓舞起源久远,相传在苗区有座古庙,一群猴子常进庙里偷吃供果,无意中碰响了更鼓,先是害怕惊慌,后又小心翼翼试着再敲,却被阵阵清越的鼓声引得乐不可支,搔头挠腮,手舞足蹈。
一苗族青年发现后甚觉有趣,回家也学着猴子打鼓,就产生了猴儿鼓。到后来渐渐演变成掺杂许多劳动和生活场景动作的苗家鼓舞。
解放后,诞生了第一代鼓王,后来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直到现在的第六代。每一位鼓王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绝活,看他(她)们跳起鼓舞,绝对是一种激情飞扬、妙不可言的享受。
德夯是位于矮寨悬索大桥下的一个风景奇丽的苗寨,寨子里的苗家人和附近十里八乡的苗家人一样酷爱打鼓,高兴的时候打,难过的时候也打,那就是他们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宣泄工具。
正如学习苗歌一样,他们会说话就会唱苗歌、会走路就会打苗鼓。是以自开发德夯苗寨以后,苗鼓一直作为苗家特色被呈现在大众面前。然而,他们为何打苗鼓、怎样打苗鼓、打鼓意义何在却一直都让大众迷惑不解。《山风鼓韵》却给了苗鼓一个最好的诠释,让苗家鼓舞顺理成章地成为大众以及本场演出的亮点。
只是当满场铺满大大小小的苗鼓、站满男男女女人群时,主持人介绍了几代鼓王,大家赶忙东寻西找,翘首顾盼,希望能找到那个众人焦点,遗憾的是,舞台上打鼓人太多,瞬间便有些茫茫然。若能在介绍时,众鼓手停下手中鼓棒,或蹲下或静止,让那鼓王展演几个漂亮动作岂不更好?既突出了鼓王技艺,又让大众一目了然,赫然见识鼓王风采。
苗族巫师踩铧犁与上刀梯一样,同是苗族巫术里的一项绝技。表演者身着红色苗老司服,赤脚,裤脚高高挽起,一旁苗族同伴用火钳把烧得通红的一排犁型生铁片铺放在地上,苗老司口中念念有词,一旁稍作法术,随即赤脚从火红的铁犁铧上轻松走过,再回身,还分别用两只脚专门在火红的铁犁上抹来滑去,然后轮番抬起脚心给观众看,神了,完好无损!
敢于“上刀山,下火海”,正是人们用豪言壮语显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苗家人却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将这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苗族巫术绝技一般只在苗家大型庆典活动中才能看到,德夯苗寨也一直作为保留节目,只是大家都把它作为一种神技和娱乐来看,并没有赋予实际意义。《山风鼓韵》里巧妙地安排蚩尤为所爱的人上刀山下火海,为爱浴火重生,将这神秘的苗族巫术赋予了更加神奇的力量,可见编导的巧妙匠心。只是若能将上刀梯表演也加进去,那么刀山火海的爱情盟誓就更完美齐全。
瀑布流沙,溪水潺潺,山鬼与浴火重生的蚩尤欣喜重逢,痴爱缠绵。丢不下三步两回头的勾魂眼,挡不住平底一声雷的烈火心。三生三世高山流水,尽情守护那酣畅淋漓的生命狂欢。
整台晚会舞美灯光交相辉映,舞台上的林木繁花及小桥流水巧妙铺陈,舞台后上方的整个天空也是一方更大的天幕,各种色彩的光柱、光斑、光团、光影分别在天幕上闪现,为渲染剧情推动人物情绪发展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
只是有几处灯光师大约还未能好好熟悉剧情,没能及时将追光打在演员身上,导致场面稍稍出现模棱两可的尴尬场面,演员有些被灯光遗忘之嫌。
音乐与舞蹈相互依托、完美融合。特别是蚩尤与山鬼的缠绵场景、蚩尤战死沙场后山鬼出现恸哭悲号的场景、赶尸人在暗夜里摇铃出现的场景以及蚩尤与山鬼重逢的场面,音乐或极端大气磅礴或格外悱恻缠绵,或极度哀怨悲戚或无限喜庆跃欢。音乐人何沐阳善于挖掘湘西元素,将民族五声调式发挥得淋漓尽致,《高山有好水》等情感起伏的歌曲及音乐为剧情赠添了无限魅力和浪漫。
《山风鼓韵》为湘西人民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也为众旅游爱好者奉上一部苗族史诗神话般的圣典。
德夯期待世人的发现,湘西期待世人的探险!《山风鼓韵》定能让你迷醉在好山好水好歌好舞里,乐不思蜀,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