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匠精神”作为流行热词在各行业受到推崇,大家纷纷认识到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态度都应该要向工匠学习,像工匠一样对产品精雕细琢,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手艺,享受制作的乐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样式从“图纸”到“物品”缺不了一道工序,那就是需经技能高超的工人制作出来。
“匠人如神”的感叹就是对这道工序由衷的“点赞”。当然,生活中很多人会用重复的机械劳动来形容工匠精神,其实我们从更深层次的价值层面去看工匠精神,它实质上代表着一种人生的选择,一种坚韧踏实的气质,一种践行信仰的方式。城市是人的聚集,它的文明程度的提升恰恰最需要这种工匠精神。城市的前景设想蓝图远比执行的路线图来的容易。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美好蓝图的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的技术性因素,包括城市规划、社群管理、人文宣教等等繁杂的分工。
雨果:“当一种观念的时代已经到来,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就是一个利民惠民的过程,只有让文明的力量融入社会生活,人们才能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文明城市创建从来不是高悬的空中楼阁,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便可建成,它有不同层级标准或者文明指数档次,是一栋“接地气”的高楼。这栋高楼,它不仅浓缩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代表人类道德良知的进步。从表象看,文明城市创建更多的是城市整治和布局,在于争创各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实质上,文明城市创建更多的是在社会成员中树立一种文明共识,用创建的历程和实践去结成民意的巨大共识,让它慢慢沉淀成为习惯甚至传统,这才是文明城市创建最坚实的基础。社会形成共识的巨大意义是不断拉近政府与群众的心理距离,把创建成本分散到人群中去,努力编织一张共识的价值网,让更多的人与资源地自觉投入到文明创建中来,而不是单单由政府承担成本。这是全民参与创建,人人受益最有效节约的途径,在整体上取得“1+1>2”之成效。当一个人真心投入文明城市的创建之中,根据逻辑一致性,便会认同他人的文明行为从而对其产生“引力”。换言之,文明城市创建的观念之所以有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美好或者它的金字招牌,更因为它是群众精神世界对文明的需求或者均衡。
“互联网+”浪潮让文明城市创建具有了新的特征和精神,让“工匠精神”内涵得到更多的挖掘。其一、文明城市创建要有新的视野,在立足原有文明创建成绩基础上,如工匠般不断钻研去寻求文明新的增量。其二、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获得政府系统内资源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不断整合群众的力量,要如工匠完成工艺步骤而去获取帮助的能力。其三、文明城市创建要总结创建经验,不断推进文明创建达到新的高度,要如工匠探索技艺道路上对制作规律的掌握和利用。
注入“工匠精神”的文明创建道路,为精神文明开辟了新视角,拓宽了新思路。它的前行,每一步必定都是扎实与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