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年前,在这片广袤大陆的东部,在这片浩瀚大洋的西岸,生活着我们的先民。
他们穴居野处,他们餐风饮露,他们钻髓取火,他们用兽皮和树叶做成衣服。他们采摘植物的果食,他们出去打猎,他们用木叉扎取水里的鱼,他们用投掷石器来围猎大型动物。
有时候,夜幕降临,或是天下大雨,他们不用再出山洞mi食,他们就围坐在篝火旁,听年长的人讲那些比他们的时代还要更遥远的神话。有时候,他们很快乐或是很悲伤,他们就有节d吼叫,摆动自己的身体。有时候,他们用岩块在洞壁上,用稚拙的线条画下一次围猎的场景。有时候他们用泥巴捏出一些动物的样子……
于是,文学就产生了,诗歌就产生了,舞蹈音乐就产生了,绘画就产生了,雕塑就产生了,艺术就产生了。
天上的日月星辰飞速地旋转。他们开始定居,修筑房屋,他们开始耕种,播洒下种子。他们开始形成部落,他们开始 让。他们开始征伐,他们开始把象形符号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他们开始分封,他们百家争鸣,智慧的星光开始照亮夜空。有人在江畔行吟,有人在 边卖酒。有人在法场上弹琴,有人在宣纸上挥毫,他们在石窟里雕刻佛像,他们在跳羽衣舞。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名子,一件又一件流传千古的艺术品。这些就是穿越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艺术之光,这就是中国的艺术史。
论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世界上公认有希腊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正是由于中华文明所诞生的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我们的文明卓然不群,自成一体。而艺术,正是一个文明最精华的部分,从一个文明的艺术史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和文化密码。
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我们现代人,除了在流水线上打螺丝,在办公室里996,在买房买车,繁衍生息之外,是不是也应该读读书,看看画,听听音乐,逛逛博物馆?毕竟我们不是动物,除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外,我们也应该有一些艺术和精神上的追求。
作为人类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支,中华文明的后人,我们对先人所创造出的灿烂文明绝对应该有所了解。我们应该读一读属于我们这个文明的艺术史。
二
说实话,一听到艺术史这三个字,就让人感觉到特别高大上,特别学院派,特别让人难以亲近,有点望而却步。但事实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艺术史也没有那么高深。
比如,先民们的陶器艺术是怎么产生的?
“那是一个意外的机会。在一场大雨过后,人们在泥泞的土地上烧烤食物。这本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进食了。也不知是谁突然讶异地喊了一声,人们才发现,湿润的黏土在烘烤之后变得硬邦邦的,很是奇特。人们想,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泥土捏成器皿的形状拿来烤一烤呢?于是,陶器诞生了。
“又一次偶然的机会,也许是哪个人用树枝不小心在黏土上划了一道,也许是哪个人用渔网与装着湿润的黏土,使火烤后的陶器外部多了渔网的痕迹……总之人们发现,这些陶器在外形上居然因为有了这些意外的装饰,而显得与众不同。
“哇,这么神奇,那我可不可以在上面搞创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陶器上作标记。一开始他们只是为了区分所有权;后来有了图腾的含义;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怎么做才能美一点,再美一点。
“于是,我们看到了造型繁复、多姿多彩的艺术品。它们有些甚至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在那个精耕细作的时代里,当人们开始吃饱穿暖之后,自然有更多的余力来想想怎么打扮自己,打扮生活。而此时,对美的追求,就成了主题。在先民们看来,美,就是吃饱喝足了,整点漂亮事儿。整着整着,他们就觉得老幸福了。”
这就是我手里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对中国陶器艺术产生过程的讲述,我特别喜欢这种讲述方式。不故作高深,不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很接地气的,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讲述,让人很容易亲近和接受。再往后读,我就发现作者意公子讲得很有趣,是趣讲,但绝不是乱讲,瞎讲,从书里的一些注解可以看了,书里的讲述无一字无一句无来历,虽通俗但谨严。所以这种讲述方式对艺术史的门外汉,爱好者来说特别友善又负责任。下至垂髫小童,上至耄耋老翁,都可以读。
三
《大话中国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