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肯定的是这篇文章形式上很具可读性,由问题引出,文中也给出了解答,貌似非常在理,可文中的观点多处都反映出本文作者思想的局限。
第一
为什么要把经营与管理对立起来?
‘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对”。
如果把企业经营比作“开车”,管理就好比是驾驶技术,此文中的“经营”该类似于“对车况路况的判断”。“管理水平不能高于经营水平”就等于说你的“驾驶技术”不能高于你对“车况和路况的判断”。
管理水平高恰恰是指你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做出了最合适的管理行为。
很多从外企出来,进入内资企业工作的管理者到处抱怨时,其根本原因在于:原因不在于内资企业不规范,而是你的管理水平太差——在规范有序的练车场(规范的外企环境),把一辆跑车开得多好、多快,都算不上驾驶水平高。无论在山路还是在土路、无论是轿车还是卡车都能开得好,才算是驾驶水平高。你在练习场把车开得很好,一到土路上就翻车,只能说你驾驶水平没到家,别怪土路不够平坦。你原来在外企觉得自己很牛,其实不是你很牛,而是人家的平台很牛,离开外企平台你什么都不是。
懂套路不等于能实战,知道很多时髦新鲜的管理工具不等于就是管理水平高,说管理水平不能高于经营水平本身就说明此人不懂管理。
第二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这有点太绝对了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这句话对不对,要看你如何理解绩效。如果是指广义的绩效,也就是使企业得以“基业长青”,那这句话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完全正确的废话。如果像本文所说的,是指“产出”和“业绩”这个狭义的绩效,那就糟透了,这恰恰是管理的“大忌”。
因为普通人的理解“产出”和“业绩”都是短期的、眼下的(当月、当年,顶多是本人任期内)。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对于中基层岗位来说未尝不可,但对于高层(总裁、总监们),如果这个层面的一切管理行为也都围绕这些,那就很糟糕。
中国鲜有百年老店、鲜有在产业链顶端有竞争力的企业,原因正是管理者们把精力过多投入在了短期谋略和短期行为上,没功夫、没行动着眼长远、未来和“可持续”发展。德鲁克曾说管理者的两项要务,其中之一便是“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不能唯眼前利益是图,所以管理绝不可以“只对绩效负责”,管理恰恰要驾驭“绩效”,而不是相反。
第三
“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讲苦劳是对管理上的第一浪费”,这样的观点更是把人雷得里黄外焦。
真想去问问Google、丰田、GE、美国西南航空这些伟大的标杆企业答不答应。
谁说态度不直接产生绩效?
作者在文中宣称“所以学管理,要看经济学和组织行为学”,可我却能从文中看出,作者显然不理解什么是动机,更是完全不懂影响行为的变量有哪些。态度、气质、价值观在组织行为学中占了多少篇幅,有多少管理大家终其一生都在探求动机、态度对绩效的影响。作者要是没功夫学习组织行为学,那就先弄懂一个概念吧——什么叫作“认知失调”。
最后,引申开来,其实我想说的是,这种貌似学术其实垃圾的文章存在非常严重的危害。比方说这篇文章,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营水平不高的企业就不要再搞什么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了嘛。
这是相当反智的结论,可是说不定还真有企业家就真这么信了,真这么想了,真这么干了,最后企业真这么完了。这跟我上次发表的随想“老板读管理终于把企业读垮了”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很多企业的培训没取得什么好效果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培训没有效果、管理没有改善的根本原因是培训内容不对症、不结合实际;培训方式不得当,使得受众没有吸收或没有学以致用;很多企业热衷于鸡汤式培训,成天喊口号;不少企业HR安排培训工作也根本不认真,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认认真真走过场,这样的培训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效果?
我在这里提醒老板们啊,擦亮你们的眼睛,千万不要被这些伪专家忽悠。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尚且不可尽信,更何况这些网上所谓专家胡诌八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