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堂妹小学转了三次学,经历了从外婆身边到姑妈身边,再从姑妈身边转到外婆身边,六年级的时候又回到了姑妈这里。(我从三年级以后一直在火姑妈这里生活)
兜兜转转,她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初中,她母亲因为有了身孕才回来安定下来。她也自然地回到了母亲身边。
我们初中还是在一所学校,但我们的交集也不是很多,各有各的班级,放假后回去的也不是一个方向。但每次我都可以听到其他亲戚提起关于她的消息,话语中不缺乏感慨与同情,说她小小年纪已经开始做饭、做家务,大半夜的被妈妈吵醒然后泡奶粉给妹妹吃等等。从小因为和父母处于分离状态,父母就没给多少关注,而随着她妹妹逐渐长大,父母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多的放在了妹妹身上。
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我们一起去某个亲戚家拜访。他妹妹当时可能是 做错什么事,被她爸发现了,她爸不问青红皂白地上来就给了我堂妹一巴掌,那时候我有点吓坏了,觉得这又不是我堂妹的错,但大人总会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例如“你是姐姐,就应该好好照顾妹妹”,“你是姐姐,多让着妹妹啊”...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发生,随着我堂妹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注重隐私,有时候在房间写东西可能就会锁下门,她妹妹经常会要进来,这时候她如果不开门,她爸妈就会齐上阵,开始骂她。
当然,每年过年都可以听到其他亲戚讨论她家的事,更有甚者,在当事人面前谈论。说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就当你是真的看不惯大人的偏爱。但毕竟是人家的家事,总拿出来提,而且也不避讳孩子,这种打着“我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才更伤人。身边好像不缺乏这样的人,也许他们本意是好的,但是听多了真的很容易误导小孩子。就比如我父亲去世后,我每次出门和我家亲戚逛街,聊着聊着,她们总会说:这个孩子很可怜呢,小小年纪父亲已经去世了等等类似这种话。说实话,说多了真的很烦,这虽然是个事实,但是一次次地在人家面前翻起,也是一次次地戳人家的伤疤,而且我是不太愿意把这件事大声宣扬的,就之后每次评选助学金时,我都不太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里情况,总害怕他们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我想我妹也是一样,宽慰的话听多了,反倒成了一种负担。
我妹后来走了艺术生这条路,学的绘画。可能绘画需要花的钱确实会多一点吧,所以每次找家里要钱的时候都抠抠搜搜的。高中,我到别的城市去了,和她见面的的次数更少了,但我每次看见她,一直都穿着她母亲的旧衣服,后来用着的也是母亲的旧手机。到了大学,这种情况稍有好转,因为我妹开始自己做兼职,自己赚钱了,但由于学费是她父亲和她自己一人一半,她的那个专业其实也挺烧钱的,一年就一两万的学费,而我们这种普通一点的就一年六七千块钱。生活费,她妈平时可能照顾妹妹,想自己手机预留一些吧,所以一般是给几百块钱,而且有时候还带有抱怨,好像要得不是钱是命。所以她大学其实也过得挺艰难的,看着她做过很多份兼职,后来也是因为她激励了我,我也开始尝试做兼职,算是提前体验社会了。
但她妹妹从小就报了舞蹈班,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她妈经常带着出去吃各种大餐,我妹到现在一直想有点却没拥有的的平板,她妹却早早地拥有了,她想要养宠物也是尽可能的满足。
感觉有了二胎,甚至是三胎后,有的父母往往容易忽视某一个孩子。你下意识的举动,其实都记在了孩子的头脑中。你以为孩子小,啥都不懂,其实她们兵想象中知道的更多。她们只是没说出来,但在心里已经给你贴上了某个标签。然后慢慢地和你保持距离。
前段时间,我婶还在说小妹不听话,她管不住了,要我堂妹回去管管。我妹说了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我以为她想我回去是因为想我了,却还是为了我妹。小时候不花心思在我身上,过了那个时间了花心思又有什么用呢,心里始终有隔阂。
都说是第一次当父母,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胜任这个角色。可养育一个孩子,不只是金钱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我始终觉得,你量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好好地对他负责。我堂妹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内心很缺乏自信,因为父母少有肯定她的时候,自妹妹出去后,她一大半生活也是围绕着妹妹的。
双减政策以后,孩子如何,更多的是看家长如何。听说之后还会有不少父母培训班,我挺开心的,很多即将为人父母的缺少教育子女相关的知识,而容易把子女养偏。如果大家都有了相关的育儿知识,相信不仅对孩子来说是有益处的,而且对于自身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毕竟时代变了,不再是养一个能够活着的孩子了,而是要养育一个能适应时代而好好生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