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拖延症的时代,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
重新认识拖延症
“拖延症”这个词的流行让很多人把拖延当成疾病来看待,有病就得治啊!于是乎,有关治疗“拖延症”的书成为了畅销书。有些方法短期有效,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病情”复发了,只能又找些新的方法去对付。就这样反反复复,无法“根除”,拖延症就变成了“拖延癌”。
其实如果真的去翻阅精神类疾病的书,无论是国外的DSM(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还是国内的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你都找不到一个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叫做拖延的疾病。
拖延是一种状态,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所有的拖延都是推迟,但并不是所有的推迟都叫拖延。
只有当一项推迟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才能称之为“真性拖延”:一是后果有害;二是本可以避免。
比如说,上司让你做工作汇报的PPT明天上班周会要用,可是你拖到第二天早上上班才开始写,结果开周会前你交不出让上司满意的PPT。
这个拖延就符合了真性拖延的两个条件:本来有时间做却没做;结果对你造成了危害。
我很多人的拖延跟我一样,是下面这种:
你希望在业余时间写作,年底拿出自己第一篇小说。可是每天下班回家以后就觉得自己累的要死,还要陪伴孩子,于是创作进度一拖再拖。所以你一想到这件事情就很自责,觉得自己是一辆“重型拖拉机”。
那么你到底有没有拖延呢?这里有4种可能:
1、要看工作和写作哪个更重要。如果工作确实更重要,而且占用的时间精力无法缩减,那么推迟计划虽然结果有害,却无可避免,是“必要推迟”。
2、你重新盘点一遍计划,发现自己没必要赶在自己工作最忙的时候开始你写作计划,完全可以推迟一个月再开始。每个阶段专心做一件事,进度反而更快,这叫做“积极推迟”。
3、如果你通过自我分析,发现从内心深处你想写作只是一时冲动,并无真正的兴趣和动力,直接“断舍离”就好了。
4、只有当你分析完以后发现:写作对你有意义,而且推迟的确会妨碍进度。仔细分析下来,并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没有好好利用回家后的时间,周末也没有好好陪孩子,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了无意义的事情上,分散了精力。这种本可以避免又有害的推迟就是“真性推迟”。
区分出真性拖延后该如何“战拖”呢?
60分战拖原则
战拖战到不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就可以啦,60分是最高性价比。
高地清风老师推荐了战胜拖延的一个法门——“增兵减灶”法。
“增兵减灶”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的军事家孙膑用来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通过减少灶的数量,让敌军误以为人数正在减少,而实际上却在暗自增兵,引诱敌方冒进,一举歼灭。
对于大脑和情绪,我们也要学会充分哄骗,与之周旋。“增兵减灶”法的核心是:拆解问题,降低难度;积聚动力,扩大胜率。
一、“减灶”:拆解问题,降低难度,以“容易开始”为第一要务。
有三个具体策略:
1、精简:做重要和恰当的事情
2、近战:细分目标
3、建立边界:降低干扰
“减灶”的核心其实是——通过聚焦、调整目标、细分目标和建立边界,让启动阻力降到最小,充分哄骗自己潜意识开始行动。
二、“增兵”:转化、汇聚做一件事的动力
你可以通过自我设计,让自己提高做一件事的动机,汇聚做一件事的动力。在做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的能力足以胜任要做的事情吗?我该如何提高能力或调整指标,让自己平和有信心?
2、我做这件事是不是发自内心?是自我的决定还是外部影响?如果不得不做,我能主动选择从中学到些什么?我可以主动创造哪些新奇的尝试?
3、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如何与喜欢的人产生更多的链接?
多关注这件事中不熟悉、新奇或始料未及之处、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尝试把做事的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部需求——变“我必须”为“我需要”。
这种自我调适并不是一日之功,开始比行动更重要,完成率比完成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