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正在读的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中的第六章更多思考6.c 关于迟到。
作者讲述不小心迟到确实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有些人往往会故意迟到,用这种无聊的方法表现自己的重要、自信或者其他的什么。但是如果迟到本身并非有意的时候,除了尴尬之外往往还有很多其他损失,可能是经济上的,可能是信誉上的,以及一些当时并无法看到的潜在损失。所以,确实应该想办法尽量避免无意的迟到,其好处不必多说谁都知道。
作者总结自己的经验:
1.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规律的生活会使你自然地变得相对容易守时。规律生活的意思并不是一定要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要像军营里面的士兵们那般机械。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主要事件设定成规律的,那么你的整个生活就比绝大多数人规律很多了。其实每个人一天的主要事件都相差无几:睡眠、饮食、工作、娱乐。这其中,睡眠时间的固定和规律是最重要的。据统计65%以上的迟到事件是因为“睡过点”造成的。对很多人来说早起确实很难,但要知道早起的习惯其实还算是相对容易养成的。每天早上思量并确定当天最重要的几件事儿对一天的工作完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有一两个重要的约会的时候,就要在这时候确定好时间并且做出相应记录。
2.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我们的大脑并不可靠,并且总是远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可靠。为了避免遗忘,我们会把总要约会写在纸上或者使用其他的工具诸如PDA之类,但是即便如此,你甚至会忘了去看那些记录而导致对某个重要事件忘个一干二净,而事后不仅追悔莫及还会匪夷所思。应付这类尴尬的方法是每天至少检查自己的时间表三次,比如:一次定在上午10点,一次定在下午2点,最后一次定在晚上10点。如果,你已经养成习惯记录你未来所需处理的重要事件,并且每天至少三次检查那些记录,慢慢你就会开始觉得那些总是迟到并且因此愧疚不已的人有多么的可怜、可笑、不幸。
3.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的更多一点。
据说,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实际上花费比原计划更多的时间--哪怕计划者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知道这个定律存在。如果,你上午十点半要与某个同事做一个小的讨论,而你觉得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于是你把与另外一个人的约会定在十一点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原定的半个小时之内,你通常会发现问题不能完全解决 --那个同事迟到了15分钟,并且你后来又发现这位同事提前并未准备,所以你原定的讨论只能半途而废;还有更气人的,在与你谈话的过程中接了好几个电话而你又无可奈何,因为后来你也接了个电话,下个约会的人在电话里说,他已经到了,所以你只好说“好,我马上……”
4.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在现代城市里,避免交通堵塞比放屁不臭还难。回忆一下你最近的几次迟到经历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人们一提到交通堵塞就多少有点儿或者接近失控了。所以,如果计划中涉及到交通时间,一定要把交通时间估算好。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些应对措施。如果你开车,那车上最好带着有声书籍(Audio books);如果你像我一样总是坐车,那就带一本自己还没看完的书--遇到堵塞情况,在可以不浪费时间的同时,由于是实现已经预期过的,所以完全没必要因此大为光火。另外,如果你的行程中甚至包括飞行,那你就要知道了,飞机误点不仅很可能,甚至越是在你紧急的时候就越是肯定的。记住,意外总是发生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5.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在约定的时刻,其他人先到了通常不会产生令你不悦的情况。但是,根据经验,你最好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如果,你约的不只一个人,那你就可以确定必然至少有一个人会迟到很长时间--不信你试试看!所以,印象中,作者有一位朋友曾让作者大为佩服并且后来作者也因他而改变。那次为了自己迟到向朋友道歉的时候,朋友说,“没什么,我估计你会迟到的。所以,我提前在网上查了查这附近都有什么,所以,我一个小时前就到了,但并没着急,因为这附近有一家古玩店,我竟然还买到这个!”——朋友给作者看他手中那块儿刚买的古董表,笑得非常灿烂。
6.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相信作者,谁都会迟到的。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从不迟到,无论你如何自制力良好,你偶尔还是会神奇地迟到的--千万别不相信。所以,轻易不要嘲弄迟到的人--就算你感觉非常有此必要。
我的感想:感觉作者总结的经验都非常好,“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这个方法简单可行,我决定以后把它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去。我对迟到的理解: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所以还是尽量不要迟到为好,这不但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对于偶尔迟到的人还是应持宽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