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了一年多才把《江城》看完,初时买来也只是因为网站有优惠活动,经常买书如山倒,买后随手抛,恋爱近乎一年,书没有正经百八读过一本,直到感情烟消云散时,为了治疗,一个朋友给我制定了一个十几天的读书计划,每天汇报进度,既可以转移注意力,还可以把手中那些书给消化掉。挑中这本《江城》其实只是因为《寻路中国》看不进去,便换了封面比较明亮的一本。这么说来,发现自己其实读书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既不是我想去了解这声名远扬的中国三部曲,又或者是想去看看一个外国人眼里的祖国是什么模样,也许做事做人目的性太强烈就会被归于功利性明显,而实际上,只有强烈明显而且理直气壮的目标跟理由才真正能让你成功。
其实这本书说起来更像是何伟在重庆涪陵两年的日记,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小城里两年来如何融入当地又用什么样的角色来适应陌生国度里的生活。作为一个生活在三线城市的人来读这本书,许多感受还有场景描述,实在太熟悉不过了。纵使这本书描述的是96年到98年的城镇,其实到了今天,十几年过去了,很多民生民态,以及中国人的观念思想,没有起到什么变化,这也不奇怪,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怎么会在十几年就日新月异呢,观念和想法永远不会像科技的更新换代那样拥有光速,如果可以,也许这个世界会显得美好些。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城镇里面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楼房,十几年来一直在愈加膨胀,像一辆刹不住的车,政府报告里面的各种数字越来越体面,如果大国的气场是用数字来说话,那现在说它是超级大国一点不为过。而金钱的量则是几乎成了社会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依旧挣扎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也许文化和自由对人们来说,依旧是无知与愚蠢。另外就是各种言论监控,以及对外国人的制度都发生了看起来宽松很多的变化,但谁知道呢,这动不动一个网站就会被封掉,还有人因为网上言论就会被请去喝茶甚至被关起来的事情依然轻而易举地发生着。谁也不知道你上网的时候,也许网线的那一端正有人喝着茶盯着你呢。而另一个很典型的饭局文化,也就是喝酒文化,就从来没有改变过,除了是酒越喝越贵,因为有钱人越来越多,而办事多还是借助餐桌上搞定,特别是在小地方,更是如此。书中提到有关婚姻的话题,其实依旧是现在的一个缩影,出轨事件源源不断,而离婚在小地方仍然会被人觉得是十分丢脸的事情,围观的人们从来不会去体谅一件事情发生的必要性,因为面子简直是他们的生命。所有因为被世俗眼光而压抑者,都是受害者。
以上种种,放眼望去,依旧是日常生活里每天都在上演的剧情。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原来军训是那一年之后才有的,而且是如此拙劣的行为,但是好像很多东西都消失在了那一年。独立的思考能力还有不被局限于当下环境的眼光,也许是一个外国人身份给予最好的记录优势,可是我依旧希望作为一个当地人,能也慢慢培养自己这种能力,要改变,首先就得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