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我的森哥哥写一点李泽厚《美的历程》的读书笔记
阅读此书,我以为,若想从全书的视角来理解,则必须先分析出其每章所表达的事实和逻辑,而欲分析其每章所表达的事实和逻辑,则必须理清其每章所表达的逻辑与事实,则必须理清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起承转合。
自然的,下一步应下探到句子内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单词与单字的意义之上。严肃的文学和消遣性质的文字之间的一个大差别便在于此:精炼准确的遣词造句导致若不以较大的精力打好单词理解和句子结构的基础,就会出现无法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或是因为花太长时间理解一个句子却无暇分析句与句之间前后关系的情况,这便导致了人们在读严肃性文学时觉得读不懂或是枯燥乏味的情况。其实有时候并非由于其理解能力的先天不足,而是其并未事先花功夫过“名词解释”一关的缘故。
且以第一章中的“物态化活动”和“物化活动”为例,在第一章中两个词出现了相当多的次数。可以说,这两个词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对整个章节的理解。我想认真读过本章的同学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主观理解,但一两遍的略读是远远不足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的,除非此人理解力和记忆力都远超常人。
那么,应当从哪里开始理解呢?自然是最先从文中段落寻找解释。
对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节律、均匀、光滑…)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族类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化”。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人身的扩大再生产)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
我提取了物态化活动和物化活动两个词以对比两者间的关系和异同,并最终认为,物化活动是为了生产和发展而制作物质生产工具,物态化活动是基于其观念和想象制作的装饰品。
此外,我还在网络上找到了关于“物态化生产”和“物化生产”的解释:“物态化生产就是艺术的创作,物化生产就是物质性的生产劳动”,虽然活动变为了生产,但解释方法是相似的。
我在这组词上面至少花了两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我自以为理解力是正常人水平,而这样的词在文章中往往几行就会有一个,这样阅读的困难就会直线上升,虽然困难,但如果不花时间逐字逐句弄明白,从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则是无从谈起。
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