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朋友问我,没怎么写文章是很忙吗?
我说,不忙,只是有些累。
记得上一周,一个老友在QQ上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表达了她的疲惫,对于正在冲刺高考的她,我不知该如何回复,如果是一年前,可能还会觉得,都是过来人,有什么累不累的,可现在,我可以理解,那种心力交瘁的感觉。
假期在家时,闲来无事逗逗小表妹,拿走她的玩具,小家伙的脸上立马露出了大哭前的“预备动作”,无奈,只好把玩具还给她,接着不屑地摇摇头,孩子真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时候总会对自己的晚辈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单纯地认为他们的悲喜略显矫情,如同我们的父母看待我们一般——“学生能有什么烦恼?我们当年可比你们苦得多!”我们承认,但那是你们的人生,毫无可比性。
近年来,大学生逐渐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我忽然不懂,“惨绝人寰”的高考都挺过来了,怎么就过不了大学这道坎?我们叫嚣着自己的独一无二,却不得不承认,也在强调着,自己走的路没有参考路线,无法跟着导航前行。我们像一个匍匐在泥泞里的特种兵,竭尽全力爬出选择的丛林,可是抬头看到的枪林弹雨,却被当作飞鸟从头顶掠过。
他们矫情吗?我们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所有不被理解的,令人不以为然的“矫情”都是我们的全部不是吗?孩子手里的玩具,高考前的压抑,大学的迷惘,求职季的不知所措,朝九晚五的格式化生活,……没有人永远十八岁,却永远有人十八岁,而那些告别了十八岁的人,竟也回头揶揄自己曾拥有过的十八岁了。
世界越大,我们越是不知道该去往何方,我们安静的躺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三年、四年,甚至更久,但总要走出去,一以贯之的疲惫和无奈像一个游魂一般如影随形,相伴终生。
有时和老友交谈,聊起古时候的读书人,从前只觉得他们无需做太多选择,学而优则仕便可,却忘记了有太多人长久地停留在家乡去往王城的途中,有部分人倒在皇榜下,有多少人“夕贬潮阳路八千”,有多少人“江海寄余生”,今人看古人,犹长者看孺子,千年不变的旁观者姿态。
烙铁未曾触碰到自己的肌肤,也许便会以为那只是可以温暖自己的温度,应当庆幸,我们还能懂他人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