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是我小时候很想听到的鼓励,然而中国传统家庭的缄默及克制是不会允许这么直白的感情表露的。起码在我生长的那个年代如此。父母教育孩子,只是一味的提要求,极少夸赞孩子。
这样的家庭氛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一种观念:我不优秀,我不如别人。和我一样,大多数人的自卑是幼年时原生家庭埋下的根。
因此,长大后我告诉自己,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要尽可能的多夸奖她,让她充满自信。后来,随着80后当上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身边到处都充满了这样的鼓励:“加油,你是最棒的!” “相信自己,你是最优秀的!”。
初听感觉充满了爱和正能量。可是我亲眼看到,我的7岁的侄子,在得到了家人极度的赞美后,仍然没有在比赛中获奖,比赛结束后,他整整沉默了一个下午,“你是最优秀的”信念破灭带来的打击,比”一直不是最优秀的“还要大。
从头到尾没有人对他说出事实,没有人告诉他他的优势在哪,劣势是什么,他现在的水平大概能够到达什么样的名次;没有人告诉他,一场比赛不能定义他,只是用来验证他当前的水平,他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用《终身成长》中两种思维模式来解释,“你是最棒的“是一种固定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它暗示你,你已经达到了最好的状态,你天生优秀,你理应成功。然而这确是一句经不起推敲的“谎言”。如果现实中“最棒”的人真的和这句话被使用的次数一样高,这个“最棒”也毫无价值。
我们之所以这么喜欢这句话,很大可能是因为它说起来轻松又不用负责任。既不需要了解对方,也不需要了解事实,适用于任何场景。一句适用于任何场景的话,不是谎言还是什么?
正确的方法是使用“成长型”夸赞姿势:明确的指明对方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忠言逆耳”是人人都知道的古训,但我们仍会脱口而出“你是最棒的!”。请不要再这样“夸”人了,如果有人这么夸你,也请毫不犹豫的回一句:“你才最棒,你们全家都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