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后,孩子们依次来到教室分享加餐。明明和晶晶在靠近门口的位置,相对而坐。明明三岁整,入园刚满一个月,算是新生。晶晶入园已有半年。
加餐的食物是孩子们最喜欢喝的果味酸奶,每人一包。因为很喜欢,明明一下子便将果味酸奶喝完了。当她起身想要再去选择时,我走过去,告诉晶晶:“每个小朋友先选择一袋,等一会儿,小朋友都来了,最后如果有剩下的,可以再选择。”
听到拒绝,明明有些愤怒,还有些伤心,执意要再选择一袋,站在餐盘前嚎啕大哭。我蹲在她身边,轻抚着她的后背:“是的,太想喝了,不能选择有些难过,也有些生气。”
明明继续大哭。一旁的天天显然被明明的哭声吸引,叫了叫我:“樊老师,明明为啥哭啊?”
我回应道:“因为她太想喝果味酸奶了,可是每人只有一包,我阻止了她,她有些难过和生气。”天天看了我几秒钟,若有所思地继续吃加餐。
大概十分钟后,小朋友们陆续都起床了,餐盘里还有三袋,说明有三位小朋友没有选择,我便告知明明:“明明,现在小朋友们都起床了,吃了加餐,还有剩余的酸奶,你可以去选择了。”听到后,涵涵停止了哭泣,起身去选择了一袋果味酸奶,随后坐下来享受地喝了起来。
天天托腮看着明明,又看了看我,很真诚地对我说:“樊老师,其实我也会哭呢。”当下,我忍俊不禁。
调整后,我抱了抱天天,看着他,并告诉他:“天天,并不是因为明明哭而得到了一袋果味酸奶,而是因为小朋友都选择了,还有剩余的,所以明明可以选择。”天天看着我点点头,然后说:“那我现在可以选择吗?”我说:“可以啊,只要现在有剩余。”随后天天起身去选择。
孩子本应天然地一致,一致地讲话,一致地表达情绪,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是孩子的状态。但很多时候因为某些环境,某些行为,让孩子对一致表现出退缩甚至是恐惧。情绪来了,因为成人认为哭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隐忍;有一个想法,但因为担心成人生气,所以总想着用“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遇到过很多情况,一个孩子莫名其妙地哭了,不是那种嚎啕大哭,而是默默地流泪,核实许久后告诉我,“我也想吃一块糖”、“一个小朋友踩了我的裙子”、“他插队了”等等。
试想,当一个孩子一致地去生活直至成年,生活对于他/她是否就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