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老师在《品味四讲》中首先谈的就是吃。他说,原来他和大家一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常常和“吃”有关系。看完我就释然了,哈哈原来大家都一样嘛,干嘛有朋友说我是一个吃货?
聊起吃来,估计每个人都有几箩筐的话题,每个人关于吃的记忆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故乡的眷恋,有的是深沉的母爱,有的是恋爱的甜蜜,有的是友谊的欢畅,有的是人在旅途的人生百味………
我认为“食”这件事之所以成为美学,一是色香味,食物本身的色泽外观、味道、气味给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带来了极大的享受;二是餐桌美学,包括食物的造型、器皿、餐具以及餐桌整体的摆放设计,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用餐环境;三是厨师的工匠精神。
所谓色香味,是指感觉的顺序。因为先看到,再闻到,最后尝到。但食物最本质的是味道,从重要程度上,应该是味香色,相比起味道来,卖相就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卖相再好,如果味道差强人意,也必然不能持久。
随着生活审美情趣的提高,加上人们社交的需要,吃的美学,就从食物本身延伸到用餐环境上了。稍微有点头脑的饭店老板,都懂得包装自己的餐厅了,乡下的镇上的,就会做成依山傍水的农庄,粗碗陶罐,土鸡土鸭,引得城市里的吃客驱车数十里都要来吃。
大都市里竞争更加激烈,更是门派众多,按洲分,有中式的、西式的、东南亚的、南美的;按国内来,有北方的,南方的,八大菜系俱全,荤的素的山珍海味河鲜土生,吃一年也不会重复,装修风格自然更是五花八门,绝对不会出现审美疲劳。
最难得就是厨师的工匠精神。蒋勋老师在《品味四讲》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曾经收到一盒面条,放在漂亮的原木盒子里,盒子里有一张官方发出的证件,上面有红色的印章、负责人的名字,表示这面条是他做的,由他负责。面条取名松的雪有松树的香味,非常的洁白。盒内30把面条,每一把都用红色的纸圈住,说明书写明煮法。
蒋勋老师说,一个文化如果可以尊重手工业到如此的程度,才是真正的生活美学。
他还讲到新竹有一种贡丸,用非常好的瘦肉朝同一个方向搅拌打出来,所以里面非常紧,咬开肉丸很Q弹,肉丸的纹理都是朝一个方向在旋转。
潮州的牛肉丸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食物,好的肉丸,可以像乒乓球那样弹起来。它要用两根各三斤重的特制铁棒,将新鲜的牛腿包肉捶打成肉浆,还要用牛肉、牛骨熬汤来煮牛肉丸,确保牛肉丸的汤汁不渗漏,味道浓郁,最后佐以沙茶酱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