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同课异构适应性评价理应是当下教学研究的焦点。通过对东部城区联盟中语文课堂所开设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课堂分析发现,基于“准半肯”评价的视角可以将“异构”转变为“学程”的优化,
体现差异学习观的本源价值。实践表明,基于“准半肯”评价同课异构,能助推教师批判力的生长,促进学生建构思维的跃迁,实现“同台竞教”向“同课竞学”的转变。
“半肯”源于禅语,是一种人生行事观。 教学中的 “半肯”, 一般是指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观点、方法、评价,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持质疑的态度。 对教师、教科书、既成的理论、学术权威,学生应在尊重、吸纳的前提下,怀着“半肯”的理念和品质,在追问中、在怀疑中、在批判中,产生独特的见解。 “半肯”所营造的文化是一种对话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 把它借用到评价领域,则反映“中庸”理念中的进步哲学,打破为“教”辩护的似满肯规条,建构为“学”让步的半肯状态———准半肯, 教师的评价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部认可,而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空。 由“似满肯”到“准半肯”的转变是一种评价观念的革新,前者侧重于对教的惯性认同,后者侧重于对学的激励调控。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流程比较
教学流 程
C1老师
C2老师
C3老师
C4老师
1
回顾小说三要素,转入直接从人物的解读来探究小说主题。
图片谈对常春藤叶的认识
赠送每位同学一片叶子,谈谈“你认为这是一片 怎样的叶子。
自由诵读,介绍解读主题的方法
2
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看主次,指导学生如何判断主次,引出对主要人物的介绍。
梳理故事情节:紧扣“常春藤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分别从琼珊、苏艾和贝尔曼的角度来概括这是怎样的常春藤叶。
从标题的角度来解读常春藤叶的内涵。
3
按时间顺序,分别从琼珊、贝尔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情节。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完善关键词,体会情节之外的东西。从环境描写和具有哲理意味的评论来理解文本。
从人物的角度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
4
问题探讨:1.琼珊为何能战胜病魔活下来?
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一片永不掉落的叶子,画叶子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通过问题探讨进而确定小说生命需要信念,人性美的光辉这样的主题。
分析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主要介绍从细节的角度来鉴赏人物形象。
探讨贝尔曼的举动是成功还是失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从情节的角度进一步解读人物形象。
5
为这位默默付出的小人物——贝尔曼写一则简短的墓志铭。
根据对贝尔曼的理解,补写贝尔曼在风雨之夜在墙上画常春藤叶的情景。
介绍故事图式法。
从环境的角度深化对主旨的理解。
6
探讨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一个突出的优点
1.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自然
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由小说的三要素引出同学们认为最精彩的情节——结局,由此展开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一结局特点的分析。然后用一个大的问题把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的揭示都容纳进去了,这样的处理,给人一种非常圆满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教材有非常深的理解,由此看来,贺老师自身的语文素质是非常好的。
2.问题设置恰当,课堂气氛民主
整堂课问题的设置层次性、目的性比较强,教师的引导也比较恰当,如在让学生分析“贝尔曼为什么要营救琼珊”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贝尔曼本身的性格出发来分析,贝尔曼本来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挽救琼珊又是他的同情心使然。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作为欧·亨利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很多教材,不同学段选用,被选入苏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一专题,专题的主题为“珍爱生命”,而且还放在了“陨落与升华”这一板块。本文主题的探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小说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题: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在这一目标的达成上,贺老师做的是成功的。
一点建议
1.很多学生基本上在小学或初中时都已经接触了这篇小说,即对小说的情节已经比较熟悉"
学生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最初,都是一种情感的体验用到了感动、震撼、震惊等词语,其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感动"他们感动于贝尔曼用生命画出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感动于琼珊看到顽强的藤叶重拾生命的希望和信心;感动于苏艾对琼珊的深厚的友情和悉心关爱;感动于永不凋谢的常春藤叶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感动于生命是脆弱的,但只要意志坚定,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人们走下去。可见,学生对小说的情感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如果课堂教学仍以小说的三要素及相关的内容为主,几近重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三要素及相关内容其实并未真正全部理解,或者说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许多未知,例如,学生都发现了小说结尾的出人意料、震撼人心,却未必能道出其妙在何处。那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关注与小说的三要素相关的内容之外,为什么没有任何其他的阅读发现?在教学中,课堂还能给予他们哪些新发现?这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是否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或者问答或者预习学案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的了解程度。如果发现在小说三要素方面学生掌握地比较好了,教师可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索性发现?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意义可以探索到什么程度?对美好人性的张扬和赞美,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对在困境中陌生人之间的友情的颂扬,对为他人的生命而不惜自己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讴歌,所有这些对小说的主题意义的解读,都是正确的,也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达到的高度"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跨越时空,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都感动!震撼,是不是存在更多的值得人思考的内容?经典作品给予人的最永久的魅力是什么?应该不仅仅是独特的语言形式!高超的艺术技巧,而是给予人的生命的滋养"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让学生思考:琼珊真的是因为那一片藤叶而重新获得了生活的
信念吗?学生对这一来自文本的人生问题的探索极感兴趣"真正拯救琼珊的,并不是那一片藤叶,而是她自己内心没有熄灭的信念和希望,所以她对最后的那片在风中不飘不动的藤叶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怀疑,藤叶只是使她生命信念之火重燃的一个外因、一个支点而已"在小说中,苏艾对医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0"这足以证明,拯救琼珊的,不是藤叶,而是她自己对生命的美好信念"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体味到,在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况,都不能熄灭信念和希望之火"通过这类阅读探索,一部经典文本就实现了
滋养人的生命的价值,《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成为了永远的常春藤叶。
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叙事艺术,叙事艺术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最突出地反映在小说中,“离
开了叙述,‘情节和行为’就算不成一个‘作品’”(。小说教学要“因体而教”,突出小说的
文学价值,要重视从叙事形式去抵达文本内容,基于此,我们教学的核心点着眼于“精妙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
1. 体会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带来的不同审美效果。
2. 通过叙事的错位之处探究“常春藤叶”的多重隐喻内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德有句名言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
奥秘。”从叙事形式技巧抵达内在奥秘,是小说阅读的一条重要通道。
(二)链接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体会小说
叙事视角的特点整体上用全知视角来写,叙述者既可以全景式介绍故事,有序控制情节发展,也可以自由地展现不同人物不同地点的情节。但又有着有限视角的灵活运用,如以琼珊视角不断看那常春藤叶有无掉落,强化了悬念与紧张感,还有以苏艾视角转述贝尔曼在凄风苦雨之夜画墙上的常春藤叶。
(三)改写比较:贝尔曼画藤叶是小说高潮,能不能用全知视角来写?
讨论提示 :①形成悬念,强化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 ;②使贝尔曼形象最后完成逆转与升
华,更有震撼力 ;③以苏艾口吻转述,隐含着对贝尔曼感激、敬重、痛惜之情;④“不写之写”,留白让读者想象。两种视角的灵活转换,让人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也体会到了欧·亨利叙事技巧的精妙。
(四)错位的叙事设计
1. 铺垫解说 :欧·亨利擅长运用错位的叙事艺术,形成独特的审美魅力。《麦琪的礼物》“无
用的礼物”的错位却代表着最美好的礼物 :相濡以沫的爱情。《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想法与结果的错位道出了生活的戏剧化与小人物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无奈。
2. 寻找错位,体味蕴涵
如常春藤叶的“真 / 假”错位 :真叶子早已凋零,假叶子画在墙上。当琼珊认为活不下去时,叶子不过是她放弃生命的借口 ;当她有了生的意志时,叶子又成了力量之源,决定一个人生死的可能就是意志,而常春藤叶成了不泯灭的希望与信念的象征。小说蕴涵之一 :信念创造奇迹,要保持永不坠落的希望,进而实现精神的自救。
如贝尔曼“外表的粗陋 / 内心的温情”错位:除了错位强化反衬外,这样的外貌描写还有更富现实性的深意,美好的心灵并不总有天使的外貌相配,也不是只有天使才有悯怀之心,这更符合底层小人物的特点。
如苏艾的“谎言 / 真相”错位 :苏艾与琼珊只不过萍水相逢,却用善意的谎言掩饰真相,
想让琼珊好好地活下去,与贝尔曼一样有着小人物的人性美。由此常春藤叶成了人性光芒的象征。小说蕴涵之二 :底层小人物是平凡的,但他们身上往往闪现着人性的光芒,甚至愿意舍弃自我而成全他人。
如贝尔曼的“死”/ 琼珊的“生”错位 :琼珊活下来了,而贝尔曼却死了。贝尔曼虽然失
意,但有着成就杰作的志向。为了杰作等待了25 年。最后这幅画作点亮了琼珊的生命,也点亮了自己的艺术生命。贝尔曼为艺术而生,但平庸地活着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而现在为艺术而死,生命在艺术中得到了永恒,艺术也让他的人生得到了救赎。他的艺术还可能通过琼珊不断传承延续,艺术之树常青。由此,我们甚至还能体会欧·亨利的深意,为艺术而生,
为艺术而死是艺术家的宿命,借助贝尔曼,欧·亨利表达了以生命奉献艺术的信念,正如泰戈尔所言“只有付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付出自我的生命才能得到艺术的生命。小说的蕴涵之
三:常春藤叶成为艺术的象征,以生命成就艺术,以艺术救赎生命。
如贝尔曼的“现实 / 理想”的错位 :贝尔曼终其一生也无法离开贫民区,成就杰作的理与现实的落魄产生了错位,表现了艺术在社会中处境艰难,面临边缘化的困境。艺术本应救赎人类,却因社会的无视被迫挤到角落,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处境艰难的担忧。而贝尔曼四十
年没有摸到艺术女神长袍的边缘依然坚持,最后为艺术而死意味着对艺术的坚守和捍卫。他
的死唤起了琼珊的艺术生命,更是对艺术复活的呼唤。小说的蕴涵之四 :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化身,象征艺术被边缘化,艺术人对艺术的守护和捍卫。
如欧·亨利小说“悲剧 / 喜剧”的错位 :贝尔曼之死是悲剧,琼珊摆脱病魔是喜剧 ;贝尔曼穷困潦倒一生是悲剧,用叶子成就他人生命,又为自己创造了喜剧,喜剧中的悲剧,悲剧中的喜剧形成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同时,微笑与眼泪、喜剧与悲剧的奇妙交织,更有契合人生的意味。小说的蕴涵之五 :常春藤叶交织着人生的悲喜,诉说着人生的真相本来就是“悲欣交集”。
“文学的本质是隐喻。” 欧·亨利以多重的叙事错位显现着小说的多重意蕴,形成了小说
的“冰山结构”,显露的只有一角,而水下隐藏的一切,需要不断追寻。这也启示我们,不断由小说的叙事形式去揭示其内在奥秘,这是打开小说内在丰富意蕴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