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学科学习”的背景
1、“跨学科学习”的方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义教教育阶段设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展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探究活动;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2、“跨学科学习”的原则性
跨学科一般来说肯定是在学科间进行的,但站在学科的立场上,跨学科应该有学科原则。也就是说,学科内问题的解决,首先是基于本学科,然后,可以借助其他学科作为工具,以此体现学科基础的原则性。
跨学科学习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大的兴趣点?原因在于,当跨学科学习,或者说跨学科教学观点一提出,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改革切入点,因为它与社会生活和教学研究高度相似。高度相似在哪?它的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要改革传统课堂,过去的课堂教学就是追求一个完整的答案,或要给出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甚至过程都是规定好的,以此体现答案的开放原则。
3、“跨学科学习”的策略性
实施“跨学科学习”,首先,学生是以自主跨学科学习为主,体现学生个体“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以跨学科为目的的项目学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确定,过程和结果都不确定,而不确定就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令人期待,充满魅力;因为它的不确定,才有了探索的可能性,学生才觉得有意义;因为不确定,就会有主体介入,因为各类因素而多变,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
需要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集思广益,达成共识。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需要跨智力,实现智力共享,这样,才能真正地合作起来。不仅是跨学科,还要跨个体。在跨学科学习中,合理安排任务,从而实现合作共赢,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因此,跨学科学习是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活动起来,不仅是外显的活动,脑内的思维活动更重要。
二、处理好几种关系
1、跨学科与跨学科学习的关系。查理·芒格将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重要思维模型进行组合,自创了投资领域的“多元思维模型”。形成了自己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想对复杂问题形成敏锐的判断力,就必须建构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必须要跨学科学习。
可见,跨学科学习是指跨出自我的学科界限,与多个学科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决策力和创新力。
跨学科学习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内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因此需要研究跨学科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智能化作业就能够体现跨学科的作业设计,完成一项作业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一过程无疑是需要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性展示活动是综合性的,在展示之前,也是需要进行“跨学科学习”的。
如教材中课本剧表演,首先要把课文中的语言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形式。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一课提供了将课文改编为剧本的范例,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一例子,指导学生关注改编的要点。比如:怎样将叙述性的语言转换为人物之间的对话?设计什么样的表情、动作,才能表现人物的内心或者突显其性格。引导学生结合本组选择的课文展开具体讨论。比如,把叙述性语言转换为人物对话时,要注意人称的变化;有的叙述性语言不一定要设计成台词,也可以用表情、动作来表现;实在无法转换为人物对话、又无法省略的部分,可以适当借助布景或旁白等。以上是学科的,相对于课文的改编,服装、道具的准备是跨学科学习的问题。这些虽然是辅助性的东西,但可以调动学生表演课本剧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服装、道具的准备,怎样才能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等。学科作为主体,跨学科作为辅助性工具。
2、学科知识与学科边界的关系。学科有边界,知识无边界。跨学科学习的本意就是降低学生学习成本,让学生更容易学习更多知识。试想,既然前人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将世界上的知识体系搭建得那么精致,网络如此便捷,何乐而不为?
比如,统编教材五下第三单元语文要素2、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是比较多的,有查找图书、网络搜集、请教别人等,其中,网络搜集即为跨学科学习了,这里涉及一个从学习语文知识到学习上网知识。①在网上搜集资料,关键词很重要。如,搜集汉字故事,可以检索关键词“汉字故事”,不能仅仅检索“故事”。②检索后的条目很多,可以根据题目、显示的内容等,判断哪些是需要的资料。
跨学科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更是为了拓展认知边界,创造更多可能。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更能带来许多许多的创新。跨学科学习涉及到对语言、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理解。因其与现实生活、真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中乐”“乐中学”,实现“学中用”“用中学”,达到“有基础”“有创新”。
三、开展“跨学科学习”
近期,教育部教材局领导提及新课标相关信息时明确说:新课标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对学生来说,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跨学科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和重新实践。因此,跨学科学习最终的切入点和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喜爱、相信,并且能够用行动来证明。
(一)跨学科学习定位
首先,加强跨学科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为什么要跨学科学习?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其次,明白传统阅读教学与现代阅读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课堂上,分科只是内容的组织方式,内容组织是以学科的逻辑组织起来的。用分科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把分科的内容转变成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阅读来说,这是一次阅读提升的过程。
跨学科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的,更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的学习。
其三,跨学科学习需要做到两个服务。服务学生就是为了他将课堂学科知识转变成社会学科化价值;服务社会就是为了他将来能够进入社会生活,从事创新实践。
(二)开展指向性学习
有学科才能跨学科,在学科的基础上,才能跨学科。我们要坚持学科立场的跨学科,真正的跨学科学习一定是与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不能因为跨学科学习就忘记了学科本身的任务。
①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切入点。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其喜欢、相信,并且能够用行动来保证跨学科学习时效性。以跨学科为目的的项目学习、现象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确定,过程和结果都不确定。从已知到未知,因为不确定,所以有兴趣、有魅力、有动力、有可能、有空间,主要还是有兴趣。
在建设智慧课堂中开展跨学科学习,第一课堂中的导课环节,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比如导课形式与内容方面,有图片导入、音乐导入、网络导入、资料导入等。第二课堂中延伸与拓展环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以进行跨学科学习。第三课堂中的体验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等,也是需要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第四课堂中各种展示更是跨学科学习的体现。
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一定是合作学习为基础,因为任务很复杂,所以,需要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需要全员参与,也叫参与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实施有效策略。形式服务内容,内容决定形式。有时候可能是跨越一门学科,比如给课文内容配图;有时候可能需要跨越两门学科,比如给课文内容配图配音;有时候就需要跨越多门学科,比如表演课本剧需要进行美术、音乐、服装、表演等。
③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跨学科要坚持学科立场,只有学好学科知识,才能够跨学科解决问题。因为学科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所以,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科学习的一种活动。或者说在学科内可以很好地借助其他学科的工具来解决问题,这种模拟是对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次模拟。
学生有两只脚,一只脚站在现在的课堂上,另一只迈向未来的社会里。是从已知领域探索未知领域,只有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向往,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发现新的未知。此时此刻,当务之急,需要提升能力,提升综合运用的能力。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创作情境如下:
你做过什么小实验?向大家介绍一下。
写之前,可以先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做小实验的经过写清楚;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
完成此项作业,需要进行跨学科学习,先做一项实验,然后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动手做实验是一种能力,记录实验过程也是一种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等,当然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涉及的都是跨学科的基本常识,但作为一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④实施学习策略
课标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时,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质疑能力,努力探求知识的心理愿望,在寻求过程中积极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和喜悦,以及在请教老师、家长与同学共同讨论时的语文交际能力。因此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辨证的。
跨学科学习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多门学科融会贯通、交叉渗透进行综合化的设计、实践与评价,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专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有利于拓展儿童的认知视野,淡化学科界限,有利于儿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指向于儿童多元智能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1、情境法。情境法就是根据不同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部分学科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教学内容,虽然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异,但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情境。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2、融合法。融合法亦称综合法,就是把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该方法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方法渗透的方式,让其他学科与本学科充分融合,如科学、美术、音乐等。融合法的使用,可以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本学科是纵向的,融合是横向的,纵横交错便形成独特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方法。
①艺术融合。如统编教材二年级课文《春天》。首先,完成课后思考训练题一、二,在文本中寻找春天。然后,完成选做题: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可以联合美术、音乐等学科,布置带有综合色彩的融合性作业——“找春天”。学生要到户外欣赏大自然风光,画春天美景,探究万物生长的秘密,歌唱春天、描绘春天、享受春天,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成为了感悟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
②文科融合。语文属于文科,历史、地理等也属于文科的范畴,与历史、地理等的融合就是文科的融合。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本篇课文涉及历史与地理,《西门豹治邺》是历史故事,主要是讲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县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的故事,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这是对历史的了解,另外,还有涉及地理方面,古代的邺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当时的自然地理条件又是怎样?因此,借助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故事的理解。
③理科融合。理科融合比较明显的是对数字的使用或说明。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金字塔》,文中是这样介绍的: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塔的重量:约600万吨;塔基面积:约5.3万平方米;塔的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塔原高约146米,塔基原边长约230米。因年久风化,塔现高约137米,塔基现边长约227米。
④生活融合。生活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漫画的启示》。提示语:漫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也会让我们有所思考。你能读懂下面两幅漫画吗?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一幅漫画是人物的对话:“你干什么?”“等着乘凉。”
另一幅漫画标题是《假文盲》,牌子上面写着:母子上车处
要求:这次习作,让我们写一写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可以从上面两幅漫画中选择一幅来写,也可以写其他漫画。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可笑之处在哪里。
思考: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文字提示,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的启示。
习作: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
3、主题法。主题法主要是针对某一主题开展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主题本身的设计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在选择主题之后通常会超越某一学科的局限性,让其他学科的魅力凸显出来。学习者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多角度、多维度组织学习资源,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深度解读主题。
主题法是以问题为线索,围绕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主题式实践活动能有效扩大学生对语言的接触量,为语言内化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例如办一期黑板报、编写一期校报或班报,特别是围绕重大节日的主题活动等。
要求:(1)主题突出;(2)内容丰富。
方法:①组建合作团队。
②确定活动主题,体现特色。
③内容融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和其他综合性知识。
④组织参观、展示、交流活动。每期活动需要派出一人做主讲,讲解的内容为编写过程、版面设计等,编写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4、延展法。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的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育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延展法是从课文内容延伸拓展而来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是刚需。这样,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度学习,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延展性。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母鸡》的“资料袋”。内容是:“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这是文学常识,对文本作者的简介,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跨学科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教师也需要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当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有困难,甚至是无兴趣时,教师需要拓展延伸跨学科学习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进入未知领域,甚至是高级别的未知领域,教师只需点到为止。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文本内容告诉学生:聪明的曹冲使用的是“等量代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虽然学生不懂“等量代换”知识,但是,经过教师对新知识的稍微点拨,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的理解。
还有,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与自然科学联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 多元评价法。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一种多元化学习方式,因而,其学习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这种多元评价的方法就是多元评价法。多元评价法可以全面反映评价者、被评价者跨学科学习的状态及程度。我们要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多个维度、多种方式,动员多个主体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智能发展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总之,在实施跨学科学习和跨学科评价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分寸。使跨学科学习既适合学生的智能特点,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