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手贱,被一个标题为“岁月金声李晓东遭淘汰”的视频吸引了,点开看了看,是晓东老师演唱的《消愁》;好多人为晓东老师的离开愤愤不平,我™也被这帮人给带沟里去了。
当我从敲键盘开始,已然进入了歌手节目组设计的欢乐场,还特认真。这大概就是节目组的功力吧!
要说毛不易的消愁,唱的是年轻人成长的迷茫。那么晓东老师唱的是挣扎半生的中年男人对人生岁月的自白。
音乐本就是岁月的标签,我们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声,回味的是过往岁月,展望的美好明天。并非谁愿清醒,也非谁想要荒唐,其实都是自我保护,亦或是自我安慰。
相信一些90后不知道李晓东老师,或者知道一点点;通过这个视频,或许你能记住他。
背上梦想走进了欢乐场,你我的模样和人们的目光,苦涩的歌声与喧嚣的闹市,拿起酒杯与月对饮,想起了寒窗时期的向往,我们不怕风雨选择逆风飞翔。
流浪远方不忘故乡,南北的路有善良陪伴,你我心安了许多。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继续向前,不是什么都能山高水长,明天终究会成过往,谁曾记得?你又何必不忘?
终了,你我凡人一个,宽恕与否,都要敬自由,死亡有何惧?
荒唐只是掩饰清醒罢了。
这就是我对歌词的理解,不知道你听了之后,是否勾起了曾经的往事。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专门看评论的癖好,讲真大神好多;来一波瞅瞅吧。
最服这句:“一杯敬前妻,一杯敬老王,带走我的爱情,留下来悲伤;一杯敬宝强,一杯敬乃亮,总有一天我们都一样。”
多巴胺也该退场了,
我们一起回归歌手这档节目;
回归商业本质。
说歌手节目组侮辱晓东老师,那是我的自私,有些不客观;既然这样说了,也就不改了吧。
所有的节目都有特定的服务人群,这点毫无疑问。
节目组玩的是娱乐,音乐人玩的是音乐;前者是多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后者是对音乐的热爱或生命的诠释;就像同一个舞台的台前与幕后。
细心的人看得出,我刚刚的用词,我提到是音乐人,并非“歌手”,两者是有区别的,歌手可以是音乐人,但是音乐人未必是歌手,每一位“歌手”也未必有资格成为音乐人,有些人穷极一生只能成为资本家打造的一款讨喜的产品而已。也是另一种欢乐场。
为什么要请与当前娱乐受众隔代的晓东老师?
请晓东老师是对观众的厚爱?
对音乐的尊重?
或是别的什么?
1.
说是对观众厚爱也可以理解,毕竟有不同的口味,总不能满桌子全是麻辣烫配金典牛奶吧,也该来一道地道的农家小炒配一瓶二锅头。走起...
2.
说是对音乐的尊重,也可以理解。无论是什么歌曲,自带岁月沧桑的演绎,才能最大化音乐的功用,说的有些直白;若离开了岁月本身,音乐也许就是一串符号,是演绎和记录百态人生的一种方式。晓东老师本身就是地道的音乐人,为此挣扎过半生,到了这把年纪,更能懂得生命的意义,如他所说:“只是他有机会还能通过音乐去表达”,这是年轻歌手所没有的。
3.
要说还有其他目的,索性就说是“为了淘汰他,以此制造矛盾,扩大影响。”这样也是节目的利益所在;越能引起观众的讨论,越带劲;就像一位媒体公司的老板说的“我从不关心谁和谁怎么了,我只关心进账多少”。
节目组精心设计的这款产品“歌手”,观众喜欢,讨论的津津乐道,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歌手被好多人认识并记住,节目收视率提高了,植入其中的产品得到更大的曝光率;这不就是多方都赢的局面吗?
那咋就给淘汰了尼?
1.
制造受众的心理落差,让情绪上升为矛盾,以此获得更多人的讨论和参与。晓东老师唱的越好,他的离开才越加有商业价值,节目组玩的营销策划,观众们感动的稀里哗啦呀。
2.
也许是因为晓东老师确实不合口味。歌手网络冠名赞助商是目前很火的一款移动端视频应用,无论什么年代,出钱的就是大爷,节目组为谁服务?不是为歌手,是为资本服务,资本的投入是要有回报的,满足受众的口味才能获取利益;一个“娱乐至上、利益主导”的秀,玩的的多巴胺啊!不是什么感悟人生,音乐诠释生命啥的。
你看汪峰在第二季的选歌录像,活脱脱就是一个广告嘛,只能说汪峰真牛逼,改编真有两把刷子。不服都不行!
而晓东老师完全沉醉在音乐对生命的诠释当中,自个都快唱哭了,一下子让很多人回归了冷静,想起了曾经,忽然有些清晰了,哪有玩的心思呢。
当观众意识到节目本身和某视频APP就是别人为自己设计的欢乐场时,一气之下说不定都卸载得了,这还能不让你走?开玩笑哈哈。
所以呀,谁能分得清台前和幕后呢?我们不都是离开一个欢乐场,转而进入下一个欢乐场吗?
如果你现在还再看我瞎说,
那我得感谢你;
遗憾的是没有为你精心准备欢乐场。
天生就没有欢乐细胞,只会自以为是的瞎说;偶尔看到某些好的作品,忍不住想叨叨几句。
还能唠叨很多,但要学会出戏;我很容易入戏,这说明我们还有热爱,生机勃勃。能出戏,意味着我们都能拎得清当下和远方。
总之生活很美好,相信你愿意相信的,努力建造自己的欢乐场,演什么,谁来演,怎么演由你说了算。
鸡汤怎么样?还合你口味不?
听一曲晓东老师唱的《后来》去干正事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