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曾经有位命理大师根据南怀瑾的生辰八字,推算以后得出一个结果,说是此人:“身无分文、富可敌国、手无金印、权倾天下”。说在南怀瑾身上有一股“王”气和“霸”气,但不是真正的王。
在我心中,也只有孔丘可以用如此的语言来形容了,这可是“素王”的标准啊。
古往今来,对《道德经》的解释不下700余种。不过在阅读了《老子他说》后,我觉得南老确实是一个精通儒释道于一身,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精华!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道德经》深邃入骨的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牵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篇讲的道到底是什么?
莫急!先看看传统古书对此的解释:
(1)“道”就是道,便是人世间日常行走的道路。《说文》的注释是:“道者,径路也。”
(2)“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左传》曰:“天道远,人道迩。”《中庸》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
(3)“道”是指哲学的形而上。《易.系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道是无形胜有形,不断变化的,无影无踪却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南老用列举法阐述了道的三层含义,好让我等下根器之人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意思。
而当时老子创作《道德经》的背景是这样的:
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看到没,老子是得道之人,名声不胫而走,连西边小官都知道老子的大名。幸亏及时保留了文化遗产。
这个时候再来看这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相当于佛家的“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心传心,明心见性。道包含了宇宙万物。“一沙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道是不可说的,一说出来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可是非要用文字阐述,强名之为:“道”
“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常有,常无。本无是天地原始,本有是万物的来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用大白话就是说:“人们想要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到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会到无中生有的妙用。而想要体会到大道无有之痕,务必把心修炼到空性,透过事物把握世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