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脚步似乎越来越快,自从清明节调休了一天之后,几乎就再也没有周末了,时间像泥鳅一样很滑,溜得很快,不过学校抓得也紧。
春天很快过去,没有时间看花,也没有时间放风筝,更没有时间兜兜风,甚至发个呆都是奢侈和浪费生命。
进入高三,师生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人不卸甲,马不离鞍。都不敢懈怠,也不敢掉以轻心,除了复习和做题外,不是周练就是模考,要么就是联考。
考试就是做题,于是高三的师生就围绕着做题展开,做题、讲题,讲题、做题,反复讲,反复练。命题者研究怎么出题,挖空心思,做题者琢磨怎么做题,也挖空了心思。
心思被挖空了,于是没有了思想。学习变成了机械运动,有时候还会是自由落体,当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考试和分数时,“焦郁碌”就诞生了。
高考依然是通过分数获取门票,名校、重点、一本、二本都是划线而论,在考试结果面前,分数自动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所以公平的分数一直成为衡量考生的重要标准,似乎没有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焦虑、郁闷和忙碌似乎就成为一种正常态,所以就有了“焦郁碌”。
一、焦虑,越是考虑越是焦急
一到考试就焦虑,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看不下书,急头麻花地。无论小考还是大考,尤其是到了中高考更是如此。成绩太差的无所谓,俗话说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成绩中等的要考虑,担心会的忘记了,不会的做不好;成绩优异的也会心里不踏实,考虑地更多,害怕不能正常发挥,出现临场蒙圈的情况。
如此一想,心里就没有了底,越想越担心和害怕,焦虑就会自然产生。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说考试不紧张的人大约也是为自己壮胆,武松过景阳冈也是喝了十八碗后才跌跌撞撞上去的。也许有个别人不会焦虑,那是大约是胸有成竹,艺高人胆大罢了。
学生焦虑,老师也跟着焦虑,学生的成绩是老师教学最直接的体现,教的好便会考的好,老师的成就就是学生能考个好成绩。所以学生的考试也就成为老师焦虑的因素,大家会在考后排名次,看平均分,比较彼此的奖金是多少,一定要分个高下,挣个你死我活,不在焦虑中沉默,就在焦虑中爆发。
主管部门把压力抛给学校,学校通过奖惩评价老师,大部分老师没有能力对抗,也不能消化这种压力,于是就把压力转移释放给学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压力之下,处在最底层的师生,只能把压力转换成焦虑和不安。
不仅师生焦虑,称职的家长也跑不掉。不管不问的家长也许没有这方面的感觉,几年下来,孩子的班级门朝哪都不知道,班主任姓甚名谁是男是女也不清楚,更不用说焦虑了。
然而许多家长却是跟着孩子一道焦虑,但还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能偷偷地在背后焦虑着,小考小焦虑,大考大焦虑,不考也焦虑。家有学生,焦虑伴随一生。
特别是作为老师,自己的孩子考试前后更是小心翼翼,不敢高声语,恐惊考试人。如果自己和孩子同步一个年级,那么孩子每次考得好不好,回家不要问,看看脸色就知道了,考得好满面春光,考得不好阴云密布。
二、郁闷,忧郁只能闷在心里
焦虑的结果,就是与自己的期望有很大差距。达到目标,当然可以漫卷诗书喜欲狂一下,达不到目标,只有郁闷了。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同在屋檐下,同门师兄弟,为什么和那谁谁差别那么大呢?我把喝稀饭的空与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还是没有他考的好,班级排名,学校排名,省市县排位,那个郁闷呀!
焦虑袭来,在郁闷的照耀下,人会异常敏感,时常觉得周围的人在议论自己,在说着自己的“坏话”,疑神疑鬼地充斥全身,不安和恐惧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冒出来,抑郁症,精神分裂等就会出现,伤害着健康的人们。
学生郁闷,老师郁闷,校长郁闷,家长郁闷,生活在郁闷的环境里,学习只是一块敲门砖,扔出去一块,不留下任何痕迹。
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什么时候都只有郁闷的份,然而自己不比,别人给你就排好了,一四七,三六九,然后就只有郁闷了。
不郁闷还能怎么样呢?除非逃之夭夭,然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之下,还能逃哪儿去呢?恁么大的地方,不考试排名的学校几乎没有了,似乎再也找不到可以安静安心地学习的地方了。
三、忙碌,瞎忙一番只剩下碌碌
生于焦虑,活于郁闷,然后疲于忙碌。忙忙碌碌,碌碌无为。考试前忙碌,拿起语文想着还有数学没做,做着物理忽然发现英语单词还没记,忙活了一个晚上,才发现没做的事情太多了。
考试的时候就更忙了,就给规定的两个小时或者两个半小时,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试题的变化,知识点的不同,很快地转换频道,忙得不亦哀乎,题目会还好,不会的话,绞尽脑汁后满头大汗也只有望题兴叹。
忙忙碌碌考完一场试,几家欢乐几家愁,多少学生忙晕了头。然后还有考后的总结和纠错,好像考试一直再错,屡纠屡错,屡错屡纠,在错误里看到微茫的希望,也是学生一直奋然前行的动力。
学生考试忙,老师也跟着忙,有多少考试能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有多少考试是低效和低能的,有多少考试扼杀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谁冷静地想一想,也许忙成陀螺累成狗,谁还去关心这些。考霸考神和考渣,成也考试,败也考试,面对考试,只有想说爱你不容易。
考试不可少,就怕考试太多了。忙忙碌碌,没有空思考,没有机会消化和吸收,没有时间体会和感悟,没有休息和调整,也只能始于忙忙碌碌,终于碌碌无为,到头来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吴非老师曾经说过,学生在生命最富有想象力的年华,却要为考试分数焦虑,这简直像点燃最辉煌的青春去寻找一个钱包,而不是以此烛照生命和世界。
面对考试,成为“焦郁碌”的我们,燃烧着最辉煌的青春,留下所谓拼搏的记忆,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痛苦的,不堪回首的那一段黑色的岁月。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