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八一八那些以交流为名的强权文化。交流,必是双边或多边你来我往的互通有无的交往活动。即是交往,基础必是独立自主、平等友好、互相尊重,如若不然则不能让友谊的情感在双方自由流动,交往则不能长久。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如恋爱关系一样,双方平等友好往来几次,发现我们还有许多共同点,或者有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补充的地方。于是合作便产生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在交流中同样是真理。交流与交往中,经济基础好的一方掌握的话语权通常远远高于经济弱的一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对外交流的历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从最初的交流由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经验,接受捐赠,在接受人家物质方面馈赠的同时,也不自觉或者情不由衷的接受了对方的价值观和文化输入。
接受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领导力的培训,前几年在我国大城市某些商业精英中尤为盛行。但领导力的培养最早来自于传教士,为了更好的传教,他们对传道员或者牧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最早的领导力培训以怎么领导和管理他人为主,现在他们发现以领导为主的传教不再受到年轻人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因为背后透露的是“你弱我强”的帝国主义优越感。现在大家过的圣诞节,复活节,一大堆不知所以然的所谓节日都是西方文化输入的直接结果,中国人不过自己传统节日,反而为外来的后娘过节,也是国内不知所以然的民众奇观。
随着我大中国实力的增强,在对外交流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腰板的硬气和自信,当然这也是因为背后强大祖国的支撑。西方国家的策略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虽然还存在帝国强权的优越感,但也受现实的压力所迫不得不放下姿态,以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与中国的交流。同理,领导力培训中也运用了更多的策略,针对现下时期的特点,发展出“以你为主,我为辅助”的行为模式。
那我们在交流中有没有向外的文化输出呢,当然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就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最好例证,但是这种文化交流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出现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歪果仁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孔子、老子等传统哲学在海外尤受追捧。比如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对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道家内丹外丹的修习非常喜爱,很多海外朋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访遍名山求道,为中外交流贡献几多力量。
这也带来几点思考,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内容,那如何将老瓶装进新酒?这个新酒又应该是什么?在实践当中,除了你来我往的友好交流,我们还应该注重哪些实质性的内容?我想这也应该是一个在操作中不断完善与改变的重要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