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离不开经济学,人人需要懂点经济学。《乌合之众?:大众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逻辑》的作者沐风认为学习经济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你的成本-收益分析思维,让你在做出每一项决策选择的时候,都能够理性地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选择,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01 成本-收益分析思维
小区附近有个农贸市场,每天从早到晚开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目的是卖菜的那一排摊位,其中有位摊主,每天早晨7、8点前后总有人排队买他的菜,成为菜摊独有一景。
本来买菜讲究新鲜水灵又便宜,谁的菜好就找谁买,为何有那么多人在这一家排队呢?
原因有四:
1、他的菜新鲜,烹煮后有股清甜味——可见他比其他摊主懂得选菜,是品质的一种保证,也算是一种品牌营销;
2、他的菜品种多,而且价格与其他摊位的持平——目标群体是上班族,买卖都干脆,大家也不讨价还价,顾客们一摊购齐,省了跑好几家买菜的麻烦和时间;
3、他会根据买菜多寡随菜附送自家种的几根小葱、青蒜苗,或是芹菜、小辣椒等——抓住人们爱贪小便宜以及崇尚农家菜的心态,满足买家利益最大化的诉求;
4、他不到中午就收摊,因为菜很快售罄,去晚的还买不到。别的摊主都是从早到晚在那卖,卖出的菜也没比他多多少——他的时间成本不高,而收益却不低。
一个普通的卖菜大叔虽没学过经济学理论,却能如此经营,其营销策略与成本-收益分析思维堪称一流。
02 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人的感情尚且如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生活中的决策选择又何尝不是呢。有时面临两难选择,难免会有红白玫瑰之遗憾。得不到的,仿佛就是最珍贵的。其实,这也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多年以后,回想起求学之路填报志愿的情景,记忆犹新。
记忆中,小学升初中填志愿,是在班主任指导下填报的,其实就是班主任说了算,全班都一样。那时家长们普遍学历不高,有的还是文盲,老师可谓学业上的权威,一言九鼎。跟随也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但“跟随”这种非理性行为却不一定是不好的。当家长们无法自行做出正确决策时,跟随权威成了最优解。
上了高中,开始有了自主意识,高二分文、理科班时就是自己做的决定。因为学习一向自觉,家长对我属放羊式管理,基本不过问,所以分完班放学回家后跟家长说一声而已。至今对当时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
填报高考志愿时,倒是征求了家长意见,唯一纠结的是本地和外地高校的取舍,除了南北两地气候差异太大,还有交通不便的问题。自己下不了决心,提交志愿表那天问了下班主任(地理老师)。“北京那么远,本地就行了。”一句话,从此开启人生一段新的旅程。当时其实是做了两种准备的,母亲不顾酷暑,已经给我赶织了一条红色的羊毛裤,其中一小段我也参与了。身处南方,那条羊毛裤至今没派上用场,柔软、温暖而又鲜艳,也舍不得拆,成了压箱底的陪嫁。也许有一天,我会穿上它去北京旅游,间接了了一桩心愿。
留在家门口上学,少了舟车劳顿、辗转南北的辛劳,以及思乡之苦,更重要的是能帮家里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班上有不少省内的外地同学,也都是出于类似的考虑,从而做出最符合当时自身利益的决策选择。
亦舒的小说曾经写过,选择永远是错的,因为必须舍弃一样,去争取另一样,日后一定后悔。其实,既来之则安之,如果坚持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分明是和自己过不去。
结语:谨慎地选你所爱,认真地爱你所选,或许才是决策选择的最优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