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阅读的逆过程,如果你理解了阅读的过程,那么把它反过来,就是你写作的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什么?
阅读是一个猜测过程,是一个不断接收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很少有读者能一下子接受一个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概念。
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想立即获得文章的重点。
如果是观点文,开宗明义地亮明观点,然后再罗列相关证据材料,比最后亮明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如果是故事文,一开始就知道主人公想要什么,想去干什么,比不知道主人公的目的,更能吸引读者。
每一位读者都有其自己的阅读理解框架,理解读者的框架,以及框架化的过程,可以创作出更受读者欢迎的作品。
好文章能够让读者共鸣叫好:
1,与该读者的观念相符
2,符合该读者的价值观或审美倾向
3,对该读者的观念作了有限修正
什么是框架?
框架,是认知、理解、标记周围所发生事物的解读范式。
中国人思维的共性框架,就是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就是“仁”,就是“和”“合”二字;西方人思维的共性框架,就是独立的个体,就是自由的“灵魂”。
每个人的成立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文化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框架不同,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了不同的解读。
问题的呈现方式和角度,影响它的传播、受众、解读,并最终影响它的影响力。
框架化的过程是什么?
第一,定位
是指精确定位你的受众。你必须了解目标群体的兴趣点、话语体系、思维模式。
你要确定你的文章是写给同行看的,还是大同行看的,或者是给外行看的。
怎样才能了解你的目标群体呢?当年经济学家林毅夫天天泡在会场,终于搞通了大陆的人情世故,为他的经济学研究扫清障碍。
第二,提炼
一个好故事必须提炼出它的主旨。
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把白毛仙姑的传说,进行加工提炼,最后的主题提炼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第三,剪裁
剪裁的原则有3个:相关,比例感,正当。
作者和读者是写作和阅读的两个角色,写作是阅读的逆过程,但两者的区别如下:
1,兴趣点不同
作者和读者的兴趣有差异,作者可以迎合读者的兴趣,反之则不然。
2,背景不同
作者和读者因为背景不同,形成的认知框架不同。
假定读者懂得太多,假定读者什么都不懂,都是假定失当的做法。
3,视角不同
作者是归纳视角,读者是演绎视角。作者与读者是平视的关系,作者要以读者为中心。
俯视、仰视、无视读者,都是错误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