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蒋方舟,有一次在《圆桌派》上聊到朋友圈的话题,她说:“一看朋友圈,就感叹,这个人怎么过的这么好,或者他怎么领先我这么多,然后就会很焦虑。而没有朋友圈之前,因为我们对别人的生活都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焦虑感。”
你是不是有相同的感受呢?周一,好友发了一张在健身房大汗淋漓的照片,看着她隐约可见的马甲线,再想想自己晚上又吃了啤酒加炸鸡……周二,大学同学又去云南旅游了,在这个疫情时期,居然还有钱去旅游,看来真是家底殷实啊;周三,闺蜜又和男朋友在秀恩爱了,自己的爱情在哪里?周四,老同学刚换了一辆新车,没记错的话,这家伙三年换两辆车了;周五,大家要么在KTV,要么在聚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定格在九宫格里……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在《身份的焦虑》一书提到:“越是看起来与我们背景接近的人取得成就,越是会对身边的人产生一种不平衡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玩朋友圈的原因之一,其实大家并不是那么想看到同事、同学、朋友过得比自己好。
打开手机、网络,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
金钱:
“宅家一个月,闷声赚了20万,他可以,你也可以”
“我月薪3千,月入80000,你还不快给自己找个副业”
“失业第58天,她用微信聊天赚了一套房”
“亿万富翁从零开始:90天赚75万美元,人生拼的不是运气是方法”
“X宝粉,2天内让你粉丝量翻5倍”
“失业后沉迷抖音,入坑7天竟到账50万”
健身、减肥、美容:
“懒人快瘦12天,不累不饿不费劲”
“2个月减肥30斤,你的私人燃脂课”
40+的年纪20岁的脸!戚薇的这份护肤作业请收好
“只要呼吸,就能拥有姐姐们同款马甲线”
教育:
“高考放榜,看看状元们都读了哪些书”
“国民女儿黄多多都在学的英语课,你还等什么”
“宅家一个月,学渣变学霸,多亏了这套书”
“不吼不叫,一周让孩子养成自主学霸”
“从考0分偷东西到医学博士:有这种能力的小孩注定是人生赢家”
我们的内心从开始最单纯的嫉妒,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焦虑,一种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焦虑:我赚钱没别人多,我身材管理做得不如别人好,我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媒体通过这些夺人眼球的标题,潜移默化地在传递一种信息,这个世界,总有一拨人过的比你好,他们有钱、有才、有方法、有技能、有头脑、有好身材、有教育方法,而现在,只要点开这篇文章,或者读完之后找到最下方的二维码,花点钱买几节课,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获得和他们一样的人生成就。最终,在媒体有意无意的引导下,我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焦虑买了单。
B站上有个很火的视频,《日本全职妈妈的日常一天》,主人公的一天大概是这样的:5:30起床,化妆,7:00,孩子和老公起床,9:00全家人一起吃早餐,11:00打扮自己,穿上和服,发朋友圈,14:00和好朋友聚餐,16:10回到家,一边做下午饭,一边带娃,把娃哄睡了之后,她还坐在整齐的房间里读了会书,晚上8:00左右,老公下班回家,和老公小酌一杯红酒,非常精致完美的一天。
网友给的字幕大多都是这样的:
宝宝好可爱,妈妈也好漂亮啊~
带孩子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事业,真是羡慕~
宝宝真的很乖,天使宝宝~
带孩子回到家就开始做家务,真是佩服~
都这么有钱还这么亲历亲为带小孩~
全职带娃,一天还做了那么多事儿,太厉害了吧~
……
这个短片的主题可以被定义为“精致”。视频展现的是一个全职妈妈最完美的人生状态,早起,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以最好的状态面对家人,一天当中,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和朋友聚会,和老公小酌一杯,大部分的时候孩子都是乖巧懂事自己玩,妈妈一直是面带温柔,喂饭和抱抱,简直不要太完美。
我自己也是一名全职妈妈,对于这个视频,谈几点感受:
第一,早起和化妆,这是我完全做不到的事情。因为照顾孩子晚上根本睡不太踏实,所以,早起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化妆了,有时候可能脸都没洗就要忙着做早饭。第二,视频里的妈妈始终很温和,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状态不会是常态,照顾孩子和做家务都是非常琐碎的事务,如果再加上休息不好和身体劳累,非常容易发脾气,对孩子也不会有那么多耐心。第三,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想保持家中始终整洁有序,也是非常困难的。
李笑来说:“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掩盖那些令他们追悔莫及的错误。”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拍摄人(作者)愿意让我们看到的“台前”,而他们不愿意让我们看的,都隐藏在了“幕后”。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生活的100帧画面,他们只展示了其中1帧,而且是最美最好的那一帧。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秀,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带光环的演员,为了给观众奉献一出视觉盛宴,把作品做到精致和完美,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普通受众,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光鲜亮丽的那1帧,就会忽略黑暗低谷的那99帧,从而会失去对事物整体视角的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