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三国期间,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不会劳民伤财,而姜维就劳民伤财呢?
看到这个问题,先不说诸葛亮和姜维,就战争而言,这个问题提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凡是战争,必定劳民伤财,而且还会损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出现大量孤寡家庭,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安定是很不利的。古人一直强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所以才有了外交,和亲等措施,尽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不战而达成双方利益所需。
诸葛亮频频北伐无功而返,实际上就给姜维挖了个大坑。蜀吴两国的综合实力与魏国对比,是完全不能望其项背的,特别是蜀国,天下九州只占一州,纵使天府再富庶,那也不能和几十年没有战火得以休养生息的中原地区(曹操的功绩)相提并论的。蜀国本来人口、经济、人才、资源就相当匮乏,而且内部各种势力矛盾也日渐激化。诸葛亮在正史里的记载是不善用兵的,频频北伐无功而返,已经是把国家机器推向瘫痪的进程了。因为他善于治国和权衡内部各方势力,且名声威望很高,所以没遭到过多的苛责和骂名。而姜维就没有那么好的基础了,毕竟是敌国降将,在蜀国的地位和声望与诸葛亮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面对一个江河日下的国家,凭一举之力向力挽狂澜几乎不可能,而频频出兵更会给国家和自身处境带来更多不利。在诸葛亮时代,每耗费一百份力,有六十份来弥补,到了姜维时代,只有三十份来弥补,那就可想而知为何有“劳民伤财”的怨言了。这本身就是蜀国在衰落,姜维也就只能当冤大头了。
以上仅就问题本身而就两人所处时局而论,而两人的事功述作则需另当别论。
最后说句题外话,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大,认知跟历史记载差距太大,对三国第一英雄曹操冤污甚深,而对一些本身起到作用不大的人反而过度拔高,实在是有失公允。关于曹刘谁为正统的观念是随着后期王朝正名所需而变动,导致了曹刘形象的颠倒,后世由于尊刘抑曹的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对三国时代的人事过多的感性盲目认识。然而历朝历代的盛衰并非因一人而兴,一人而废的,它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人才储备、技术发展……诸多方面的优劣综合导致的。所以有心学历史的人就需要客观而全面的去看待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谨慎的提出问题。个人鄙见,望有识之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