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据说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王阳明学习儒、释、道三家的学问,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为核心的心学。他的心学学说对后人影响很大,而这样一位文人,竟在军事上也能建功立业,真是一位奇才,他是如何做到的,这就要回到明朝那段历史。
当时明朝皇帝明武宗荒淫无度,只知道玩乐,信任刘瑾这样的宦官,把朝政弄的很混乱,而另一个势力朱宸濠私下在慢慢扩大,这朱宸濠号称宁王,是朱元璋的后世子孙,因祖辈的一些纠葛恩怨,以及对现任皇帝明武宗的作为又不满,所以一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谋反抢夺皇位。终于有一天,朝廷传来朱宸濠谋反的消息,而这时王阳明准备皇上派去福建出公差,当时正走到江西的丰城,当他听说朱成豪起兵谋反的消息后,当机立断,立刻赶往安庆想阻止朱成豪的行动。
朱宸濠已经带领军队攻破了九江南昌两座城市,一直向北,要直取南京。只是在安庆这个地方有些进展的不顺利,而杨明此刻正远在吉安。如果朱成豪一路北上到南京,南京一旦攻陷,大明朝就要易主了。那么朝廷动荡,社会混乱,老百姓又要遭殃了。那怎么阻止朱宸濠的队伍呢?王阳明就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先是让人四处散播谣言,说朝廷的大队伍要攻打南昌,另一方面,给朱宸濠身边的两位谋士写书信,夸赞他们识时务认明主,能能分清眼前的局势,归顺朝廷,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朱成豪的怀疑,所以就延迟了他的行动。在这段时间里,王杨明紧急召集一些队伍,向南昌进攻,没想到南昌一举攻下。南昌可是朱成豪的老家,他的亲人包括周成濠手下士兵的家眷,都在南昌城,他可不能丢下南昌不管。当朱成豪听说南昌被王阳明攻下之后,立马就撤兵赶回南昌支援,这样就解了安庆之围。
这正是杨明所要获得的结果,就等着朱宸濠来自投罗网拼死一搏,他已经在南昌附近设下埋伏。杨明使用计策诱敌深入后,又派兵从后围包抄堵截,左右两翼也设下埋伏,这样形成了一个四圈包围的战势,打败了朱成豪的主力军队。然后还利用火攻之计,烧毁朱成豪的战船,杨明手下的将领也殊死搏战,一位将领即使火烧到了胡须,也毅然挺立指挥战斗到结束,就这样,杨明大败了朱成豪的队伍,朱宸濠蓄谋已久的强大军队,就这样仅仅43天就被王阳明收伏了。
这解决了明朝的危机,这本来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当捷报传给皇上的时候,皇上的态度确是很反常的,皇上按下不发战胜的消息,而是带领队伍要亲征。让杨明放了宁王,要重新再抓一次,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滑稽。这么离谱的行为,这点说起明武宗这个人。据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当了皇帝,并且他很有军事才能。曾经和蒙古打仗,我们都知道蒙古人作战骁勇,可是这位皇帝打败了蒙古王,可见他有军事天才,并且作为皇帝很喜欢打仗。一位皇帝如果喜欢打仗,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杨明劝皇上不要亲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恶,而兴师动众,这样劳民伤财,老百姓又要遭殃了。明武宗能听吗?好不容易有一个打仗的机会,他可不想错过。杨明先生本来立了战功,不但没有得到嘉奖,还遭到了皇上的记恨。已经修行多年的阳明先生早已做到荣辱不惊。如果一个朝廷官员想在仕途上发展,肯定要顺着皇上,而杨明攻打朱宸濠是在没有领旨的情况下进行的,现在又要劝谏皇上不要亲征,这都是杵逆皇上的行为。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心中有良知,他要依本心去做,而不是趋炎附势,受外界的环境所左右。
杨明先生创立的心学学说,并且一直以行动去践行,这就是知行合一。依本心去做事,这也是他在历史上能立德,立功,立言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