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第一个工作日,昨天在回忆2018年的朋友圈时,翻到了我写论文的那段时光,让我想起了怀左在他的书中写的这句话。
记得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们都报怨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太高,辛苦写出来的学术论文被批的一无适处。其实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大纲还是各章的内容设计都很符合优秀学术论文的标准了,而且章节内容也足够专业。文献综述都是经过了好多筛选才挑选出的,为什么老师非常轻意地就来几十条语音一一指出每个部分的内容不足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指导老师害怕自己的学生会有不合格,所以会对学生们按照优秀的顶级要求来考虑,这样的话,就算学生任性不听话,少改那么一两处,至少良好也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取上得中的道理。
我当时也是其中之一,马上就要提交论文最终版了,可是突然收到老师的几十条语音修改意见,我内心肯定是抗拒的,但是如果不改的话又怕不合格。于是我采取了两种做法:
第一,按照“一类高,一类低”原理。我们的指导老师有两个,一个是根据你自身的能力水平来判定写作的合格度,然后猜测专家团会给出什么样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位指导老师会给你得出通过论文的最低要求;另一位老师就是刚刚说过的按顶级通过条件要求你的老师。你选择性地听从前面老师的意见,然后按照对你有利的内容进行修改,再交给前面说的通过最低要求的导师看。如果最低要求的导师说没有任何问题,那修改到位了,就可以提交了。
第二,根据查重率来修改。比如你原来的论文内容文字比较多,而文字越多,重复率越容易高。这个时候你为了降重,如果恶意去删减文字是会被评审团发现的。你就需要将这部分文字转化成数据分析或者图表分析或者数据解释内容。总之,文字降下来了,查重率又减低了,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