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言兵后荒凉之夜,中野无人,戍鼓沉沉而外,惟闻长空一雁哀鸣耳。三句言空园白露,今夕又入新秋,身在他方,但有举头月色与故乡同此光明。后四句可分数层之意:有弟而分散,一也; 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 生死皆不可问,四也; 欲探消息惟有寄书,五也; 奈书长不达,六也。结句言何况干戈未息,则音书断绝,而生死愈不可知,将心曲折写出,而行间字里,仍浩气流行也。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是年九月,史思明陷东京及齐、汝、郑、滑四州,宜戍鼓之未休。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千古名句,最为警策,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四月夜之景,下四忆弟之情。故乡句,对月思家,乃上下关纽。《杜臆》: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公携家至秦,而云无家者,弟兄离散,东都无家也。
*戍楼: 庾信诗:“戍楼鸣夕鼓。”刘孝绰诗:“隔山闻戍鼓。”《汉书》:赤眉烧长安宫室,城中无人行。
*雁声: 张正见诗:“对月想边秋。”又:“终无一雁带书飞。”
*月: 《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薛道衡诗:“今夜寒车出。”
*故乡: 苏武诗:“故乡梦中近。”
*有弟皆分散: 《左传》:“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陶潜诗:“分散逐风转。”
*无家问死生:《诗》:“乐子之无家。”又:“死生契阔。”
*寄书长不达:魏文帝诗:“寄书浮云往不还。”; 陆机诗:“音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史记》:莫如按甲休兵。
北宋笔记体杂史《麈史》作者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在古诗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表现在此诗的就是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逆挽倒装句,即在一联(或两句)诗内,把本应置于前面的诗句放在后面,而把应处在第二句位置上的诗句却安排在第一句。运用这种逆挽倒装句法使诗意腾挪摩荡,峭拔健劲。
我再举例几首名诗的倒装句供参看:
一. 主语倒装: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鱼舟。(“正序”应为: 竹喧浣女归, 莲动鱼舟下。)
秋声万户竹, 寒色五陵松。(“正序”应为: 万户竹声秋,五陵松色寒。)
二.宾语倒装: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正序”应为: 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正序”应为: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三. 主语和宾语的倒装:
绿垂风折笋, 红绽雨肥梅。(“正序”应为: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四. 谓语倒装,宾语一部分倒装: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皇枝。(“正序”应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皇栖老碧梧枝。)
五. 介词性的动词倒装: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正序”应为: 片云共天远, 永夜同月孤。)
书剑身同废, 烟霞吏共闲。( “正序”应为: 书剑同身废, 烟霞共吏闲。)
从这些例句可看出,倒装诗句的诗味比“正序”诗句浓得多,其意象空间也大得多。上述例(一),如按 “正序”: 竹喧浣女归,已接近散文,诗味大减, 但按 “逆序”,“朦胧”起来,则发人想象,美妙无比。而例(四)的 “逆序”安排: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 更令人叫绝, 其格式之奇特,意象之新颖,堪称警句,将“香稻粒”演变成“鹦鹉粒”,将“碧梧枝”演变成“凤皇枝”,可以说成了极品,引起人们的多么美好遐想。
本期作业是学习这种逆挽倒装句法,做一首五律,主题不限,韵部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