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读书会上,一位妈妈眉头紧蹙,满脸担忧的说:“我家女儿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悟性好、很聪明;但是最近考试老考不好,有的题做错,有的题甚至漏做。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是因为紧张。”
我的思绪立刻穿越到了学生时代,想起我初中的一个同学,一到考试就紧张得想上厕所,答题的时候手直哆嗦......
这时候听到大家在给这位妈妈出主意,这位妈妈又说:“娃爸在考试之前老是威胁她,说这次如果考不好就如何如何惩罚她。”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考前打“预防针”的爸妈,对考试成绩比孩子还紧张。这种紧张,当然也会加剧孩子的紧张。“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看看这紧张背后的原因。作为一个高中生的妈妈,我觉得可以在家庭中做这三件事情:
第一,告诉孩子:父母不在意成绩,还是父母真的不在意成绩?——把孩子的成绩还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事负责。
你是否听过父母这样的言论:“我在意的不是成绩,而是你有没有养成好好学习的习惯。”或者:“我在意的是你考了倒数第一,会影响你的自信心。”又或者:“我在意的是你考不好,过年的时候爷爷问你成绩,你很难堪。”
你在意的真的不是成绩吗?但你正在利用外部资源共同施压,想让孩子考出好成绩。
孩子的成绩是孩子自己关心和负责的事情,别人因为成绩如何看待他,也许只是父母脑中的剧情,或者拿来施压的武器。成绩恰恰是一个缩影,可以窥见父母在孩子与世界之间扮演的角色——隔离墙。
孙瑞雪在她的《完整的成长》一书中说到:我们能够做的最好的就是让孩子成为她自己,完整的人通过完整的成长,创造一个人性的自我。”
我们替孩子担心考试成绩,替孩子担心成绩不好对她的种种不利,恰恰是在隔离孩子直接得体验这个世界,也是在隔离孩子自我创造的机会。
考试是孩子自己的事,分数是孩子自己的事,即使我们贵为父母,也无权越俎代庖。
让孩子独立的、充分的体验考试带给她的烦恼或者喜悦,自信或者挫折。把孩子的成绩还给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第二,父母为什么在意孩子的成绩?看到深层次的原因——收回眼光,放下夙愿
有一次,我和朋友带孩子去滑冰。在冰场里看到一个美丽的7岁女孩,她滑的超级美妙,我都看呆了。女孩的母亲坐在椅子边缘,紧紧的盯着她的每一个动作,我当时想:她动作那么娴熟,有什么好紧张的?后来朋友告诉我,这位母亲之所以这样卖力得盯着女儿,是为了完成她自己的夙愿——让家里出一位花样滑冰的明星。
回来看看紧紧盯着孩子成绩的我们,是不是也有夙愿没有完成?我们还不接纳“没有完成自我期待“”的自己,所以想要借由孩子完成,这样自己心里舒服一点。
我们自己的夙愿,还是留给自己,收回眼光看自己,在未来的时间,做一个成长型的父母,让孩子看到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榜样。无需要求孩子,只要做好自己,父母改变,孩子自然就会改变。
第三、相互滋养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放下紧张,释放生命力。
回忆一下,当孩子刚刚降临,还是小婴儿的时候,他是多么的可爱!他没有不爱学习,没有不写作业,没有整天上网玩游戏。他看起来没有缺点,我是多么的爱他!
现在孩子十几岁了,天天上网,天天打游戏,不好好学习。我看到他就生气,整天就想教训他,真的很难温柔的说爱他。
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在家庭中创造滋养的环境,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想要做,也一定能做到。
我们爱孩子,不因孩子故事讲得好,也不因为她穿裙子很漂亮,更不因为他考了100分。
“爱孩子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并不仅仅存在于头脑里,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想法,每个意识,生命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来的,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就依赖于这样点点滴滴的生活情景,而不取决于你大脑中的某一个愿望,你的愿望可能是你很爱孩子,所以,所有的愿望都取决于你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是如何去做的。”(——摘自孙瑞雪《爱与自由》)
如何去做?需要父母在行为上发生改变,真正的接纳孩子、爱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互相滋养的环境。真正的放下对孩子考试这种一时一事的评判,用更长远的眼光,用一生的发展来看待如何创造有利于孩子生命成长的环境,让孩子能够放下紧张,释放他与生俱来的生命力。
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考试,小到学校的测验、周考,大到升学考试、中考、高考,即使工作了也会有考核晋升,我们不能每次都用考试来评判孩子,更不能同外界站在一起评判孩子;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不把考试作为家庭关系的“晴雨表”,愿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在人生的每一次考试中轻松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