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相遇。
我接触到《化书成课》并认识袁老师,源自今年5月在成都趁早读书会官方微信群推送的文章:《“创业or就业,五步让你做出职业发展中的最佳选择”化书成课研习社第34期线下分享》。
当时处在职业倦怠期的我,出于对题目的兴趣和化书成课研习社本身的好奇,报名参加了那次活动。培训老师从两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和《干法》(道盛和夫)中精准地提炼出了满满的干货,给处在职业迷茫期的我们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和实践办法。短短两个小时的课程异常饱满:穿插实操案例分析、经典书籍理论、有针对证的职业测评,以及可行性方案探讨。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最后环节化书成课研习社创始人——袁老师给予培训老师真知灼见的点评。袁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干净利落的评语,没用华丽的辞藻,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恰如其分。我了解到:学员通过上袁老师的《化书成课》培训,掌握化书成课这门技术,然后通过老会员带新会员的模式,学员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开发出一门原创课程并到研习社做分享并获得大家的反馈,且通过逐步磨课,练课,以积累经验获得提升。
化书成课研习社的口号——实现你的讲师梦。我想是这句口号打动了我,让我小宇宙立马爆发,当即决定报名参加袁老师的培训。
二:一波三折
由于自己时间安排,再加上袁老师也在忙着辅导“我是好讲师“川渝赛区选手,我一直未能如愿参加。不过我仍然陆续参加了《结构性思维》,
《如何与孩子正面有效的沟通,做一个更好的父母》,《视觉思维》三次线下活动,更加坚定了我加入这个研习社,和众多小伙伴一同抱团成长的决心。为了促进我的行动力,7月初,我把这一计划写进了我的八月计划清单里。刚好8月12日是我三十三岁生日,我在清单里写下:“送自己的生日礼物——报名参加化书成课培训。”
这样一来:计划,目标,仪式感都有了,接下来就是行动了。在了解到8月6日终于要开设第十四期培训班的那周一,我联系了化书成课小助手,被拉入了预报名群。按照要求:所有参加培训的小伙伴都需要带一到两本自己非常熟悉的书,然后会在培训现场练习转化。我心中立刻就浮现出一本我最近大爱的《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但又对自己能否把这个话题讲好持怀疑态度。同时,深知自己选择困难症,如果临时再换其他的书,我怕自己会举棋不定。
带着这些疑问,加了袁老师微信。她非常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我的各种问题。还给我推荐了她的文章《如何判断一些书是否值得去读?如何建立自己的选书标准?》。思前想后,我都对自己选的书持怀疑态度,总觉得还可以选择更好更适合自己的书。把这些想法和袁老师一一沟通后,她也表示支持我的选择,让我想好之后再报名。
又纠结了一天,还是决定报名,于是就报名了应用版整整一天的课程。然后小助理找到我,告诉我所有学员都是报的两天课程:应用版+进阶版。而且两天课程一起上效率会更高。我又开始犹豫了:一是费用肯定比单独一天的课程翻了一倍,二是周末两天都要参加培训,原本
只打算周六培训,周日带娃的,时间太紧凑,而且自己也不好意思让父母周末两天都在劳累。第三:应用版+进阶版两天课程一起上,我不知道作为培训小白的我能否消化得过来?就这样定好的计划又被迫搁浅了。
时间就到了8月3日,离开课还有两天了。这时,我得到一个消息:同事木子刚参加完上一期的培训,而且在培训后短短两周就开发出了自己的课程并成功做了分享。
当天下班路上我们就这样一边开车一边给对方发微信语音(不提倡,还是该注意安全),聊了很多,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她说,如果你感兴趣,说明你内心是有这方面渴望的,千万别被这样那样的外因困住了,而且不要老想着自己不会什么,而是要去探索,自己还可以做什么?并且不断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
我承认这句话又再次点燃了我内心的渴望。最后,我们还达成了一些共识: 不管学习了什么样的技巧和捷径,知识一定还得是自己的,是通过自己广泛的涉猎,博览群书打下的坚实基础。当晚,我心满意足地睡去,第二天一大早,我起床后第一件事情便是给小助理转账,成功报名了应用版+进阶版的两天打包课程。然后满怀期望地去上班,一边开着半年总结会,一边期待着周六袁老师的课程。
真是一波三折,周五那天,会议室空调太足,本来就有点感冒的我,变得更加严重起来,整个会议就听到我不断的咳嗽声。当晚的公司聚餐我也没能参加,想着早点休息,好好养身体,第二天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加袁老师的课程。我刚好忽略了一点:往往这时候“墨菲定律” 就不合时宜的出现了:当天夜里,我不停咳嗽,又不敢开空调,就这样一夜辗转难眠。
我甚至想,要不就延迟到下一期再参加培训吧,先休息两天,把身体养好再说。可我身体里的另外一个声音又跳出来反驳到:既然墨菲定律已经发生了,再往后推下去,不知道何时才能达成心愿? 而且我永远没有精神状态好,身体状态又好,家庭工作又没负担的时候。如果我总是在等待最好的时机,等待一切都准备好,那么我永远都不会开始。
三、同频共振
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第二天一早,袁老师的课堂,我还是如期而至。在化书成课第十四期的课堂上,我认识了六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同学,其中有三位还是从青岛,杭州,西安打着“飞的”来听课的,还有一位从遂宁赶火车过来学习的大姐姐。大家的进取心和爱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
对于培训小白的我来说,刚开始,压力挺大,因为小伙伴中不乏有优秀的培训师。袁老师首先让大家把四类书籍:技能方法类、专业知识类、故事文学类和态度理念类,分别按照开发课程难易程度和实用价值的高低程度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在坐标图里,没想到全班的答案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只有我一个人的答案和袁老师完全一致,这无形中给我增加了很多的信心,顺利进入状态。
第一天的应用版课程就已干货满满,袁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做游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让我们当场就学会了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的三个转变以及设计课程结构的五种逻辑。而且当天就试着利用自己带来的书进行提炼转换,感觉第一天的培训既烧脑又饱满。结束后,袁老师还给每个人都布置了作业,连大家下课后的时间都不放过。要求第二天每个人都要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实操演练。第一天的课程,我最开心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知识系统有了框架,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搭建。我还意识到了一些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比如:总喜欢在教导下学习,城规中思考,脑洞打开后,总是无法找到问题中最关键的点,而且很多问题如果不被点拨和引导,很难朝正确的方向去使力。
第二天的进阶课程,学到了GEEAT化书法,以及我很感兴趣的DISC性格魔方分析。我感觉这天的课程既重点突出,又不忘细节,可谓面面俱到,大到整个课程的目标和授课计划书,课堂氛围的把控。小到课程标题的设计,整个进阶版课程设计地非常细致人性化。最后还每人现场演练了一把,学员之间互相给出建议和指点,由袁老师统一给出专业点评。对我来说,第一次上台以培训师的身份讲PPT, 有点怯场,小伙伴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有效反馈。袁老师的点评也是切中要害,把我困惑很久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经过她的点拨,我顿觉在设计思路上豁然开朗。通过讲师平衡轮这一工具,我也意识到了今后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然后所有人都填了“种植树”表格,立下了具体什么时间来平台做分享的小旗,填“种植树”真可谓决定性 瞬间。相信在袁老师的严厉鞭策下,我会有撕裂式的成长。痛并快乐着,就是我最大的感触,我很开心自己正在一点一点地走出舒适圈。
最后,颁发结业证书,大家合影留恋。我还很荣幸地获得了现场答题高分奖励,袁老师分别赠与了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一本很珍贵的书《培训师的21项技能修炼》。
短短的两天培训,感触很多,收获满满。晚上和袁老师聊了很久,感觉她真是女超人一个,培训了两天,她就从早到晚站了两天,结束后还能口若悬河地为我们答疑解惑。而我感觉自己经过两天的培训,已累得仿佛要被抽干,而且由于不停咳嗽,我在一天之内喝掉了半瓶念慈安琵琶膏,创下新高。
晚上袁老师给我讲了很多她入行以来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她也曾有过的迷茫和困惑,还有她最终的坚持和努力。对于为什么会一直从事培训这个行业?她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简单地喜欢帮助别人啊!
我突然明白:最终带领我们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某些我们不会改变的东西,正是她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使得她在培训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不断向前,并发挥到了极致。
四、后记
像记流水账一般,把我这两天培训前后的经历写了出来,只是单纯想给自己留一个纪念。正如朋友说的:很多时候,不去尝试一下,你永 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我的这一小小跨出,会链接出什么?会在我今后的人生长河中写出怎样的故事?或许是日常按部就班生活里的小确幸,或许是未来航线改变的契机,都不得而知。
最后,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与大家共勉。
(下一步: 积极准备9月12日我的处女秀,给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