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这是女主善德的爸爸弥补女儿时说过的话,狠狠的戳中了每个观众的心窝。觉得好暖、时隔几年再看《请回答1988》满满的父爱仍然溢了整个屏幕。
但不同的是,不再像当年那么用渴望的眼神的羡慕女主,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好父亲,有一个自带光环的好运气,也不再为女主的退让和善意抱不平,一些事情经过岁月的沉淀,你会发现闪闪发光的往往是最平凡的生活下的积淀。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请回答1988》是韩国的一档连续剧。发生在80年代一个韩国胡同里的几个青年人的成长故事,那个年代的朴实、那个年代的偶像、那个年代的热血,像极了我们走过的青春。
刚看了第一集,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交通、通讯都不便利,但时间很多、幸福感满满的时代。但同样的,一部打动人的作品、一幕幕引发共情的镜头,无不揭示着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孤独、爱憎与成长。也让我感受到强大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力量。
01 习惯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变得很卑微,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闪亮。
在影片中,德善作为家里的老二,是不受重视的。上面有一个厉害的姐姐宝拉,下面有一个听话的弟弟余晖。姐姐成绩好又强势,受到爸爸妈妈的宠爱,即使经常当着家人的面欺负妹妹,作为家庭的最高领导人的爸爸妈妈却熟视无睹,漠然的习惯了这种不平等的操作。
在生活上更是如此,吃饭的时候都要吃煎蛋却还剩两个鸡蛋,习惯了退让不让妈妈为难的德善很自觉的说我不喜欢吃。所以,在饭桌上,德善吃着不喜欢吃却被妈妈说成和自己一样喜欢吃的腌豆。慢慢地大家都认为德善不爱吃煎蛋。
即使是在过生日这样仪式感的事情上,德善更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宝拉比德善大三岁零三天,所以德善从来没有单独过过生日,每年宝拉过生日,姐姐吹完蜡烛,许过愿望,爸爸妈妈会去掉三个蜡烛,给德善过。
因为十几年的生日都是这样过的,即使在德善有了自己的主见、开始反抗父母的想法,想要自己单独过生日的时候。父母也认为她只是说说,并不尊重她的意见,直到德善在失去在奥运会上举牌的资格而心情低落沮丧,又被委屈着和姐姐一起过生日时候,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德善爆发了。她说了这些年她受的委屈……
姐姐叫宝拉,多么美好的名字;弟弟叫余晖,总归是有希望的。而自己的名字德善,加在中间好像时刻在约束着自己的行为,要善良要退让……隔壁邻居金叔叔家送给德善的烤鸡,妈妈把两个腿一个给姐姐,一个给弟弟,自己只能吃鸡翅……
在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里,尤其姊妹比较多的时候,总归会有争抢,总会有人退让。退让者多么希望有人肯定的表达一下感激和回应,而在我们的社会价值观里,谦让是美德,而谦让成了习惯,就变成了身边的人理所当然的掠夺。
事后德善的爸爸给德善道了歉,说请自己的女儿体谅一下,此刻的德善在措不及防的父爱表达中泪目了,释怀了。而讽刺的情节却在结尾上演:一天晚上家里的煤气泄漏,爸爸和妈妈习惯性的把姐姐和弟弟一背一的救了出来,留下练就的身体和心里都很强大的德善一个人挣扎的爬出卧室进行自救。
故事是以喜剧的情节进行收场的,以小及大,反观我们的现实,如果真的出现了类似的事情,是很悲剧的。即使德善的爸爸道了歉得到了原谅,但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却不是能够轻易改变的。习惯的力量可以把一个人置于生死边缘,也可以扭转一段关系的困局,让至亲至爱感受到温暖。
而在另外一个家庭,正处于青春期、敏感期的金正焕,是个不爱说话的、酷酷的男生,尤其和她妈妈交流的非常的少。即使聊天时,一个人敞开心扉,一个人锁闭心门,那个场景特别的尴尬,也让关系变得特别的微妙。
当几个妈妈们经常谈论儿子经常和妈妈说的学校里那些事的时候,金正焕妈妈脸上的落寞以及认为不重要、没必要的掩饰,恰恰证明了,她对与儿子的交流有多渴望。
在一次次的失落、一次次的无奈之后,她终于对儿子开了口,从陈述事实,开始表达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期望。改变了自己和儿子的交流习惯,也让这对母子的感情迅速升温。
一个简单拥抱的行为,一个温馨的请求,都让金正焕妈妈受宠若惊。原来这一行为改变的背后,是爱、是勇气、是我愿意为你遮风挡雨,但也希望和你风雨同舟的伟大母爱。
同样是习惯,却反映了两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和家庭氛围。一个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却根深蒂固;一个给妈妈带来了希望,也欣喜若狂。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在透过影片看透生活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只需微调一下自己的不好习惯,把对自己对家人的伤害值减低;勇敢一点向积极主动的习惯迈进,我们才能体验到生活深处,那不可多得的亲子之爱,和谐之光。
02 教育的力量: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萌薇老师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让我们能够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从而构建自己人生的一个活法。
在《请回答1988》的影片里面,有两个人总是那么奇特的存在:一个是德善的学霸姐姐宝拉,一个是金成焕的复读了六年整天抱着英语词典的哥哥,同时他们也是一个因成绩好而被优待,一个复读多年成了“范进”式的人物。
成绩好的宝拉当然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没有“别人家孩子”身上的谦虚与低调,相反,因为自己的成绩总有一副高高在上,甚至不把父母、弟弟妹妹放在眼里的傲气;同样的,因为自己的成绩她可以作为条件来给父母谈判:需要重新配副眼镜,否则影响学习。而不管父母经济条件的拮据。
习惯了因成绩优异别人对自己的优待,却丝毫没有感恩之心,甚至有些冷漠的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当然,自己身边的邻居也因为她成绩好而另眼看待,这仿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金成焕的哥哥,除了学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凡在镜头中出现,基本上是手不离书、眼不离书、口不离书,让我们感到可笑的同时,也开始质疑教育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叫合格。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唯智论”理念,单方面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忽略了孩子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很容易弱化孩子的“社会角色”,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懂得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
“唯智论”容易让孩子们价值错位,认为只要成绩好,才能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只有成绩好,才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标;只有考出好成绩,才是自己上学的唯一乐趣。
至于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个人成长路上的探索欲、创新性,个人能力的坚韧性,受挫感都是不重要的,最起码不能和我现在的直接目标挂钩。
“唯智论”下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情感上的“空心人”。“空心人”最早有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提出,指的是精神状态空虚和焦虑的人,这样的人很难拥有共情能力。
就如影片中的事不关己、强悍霸道的宝拉,也如金成焕的每天独自生活在在书中不问世事的的哥哥,再如前段时间热播校园霸凌剧《少年的你》中的李想:在面对同学受欺负时只会说:“忍忍吧,考上大学就好了。”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敢问,这样的优质学生,不懂得为他人着想,漠视一切规则、生活在别处。即使将来考上了高等大学,成为一颗高级的螺丝钉,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呢?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影片不禁让我们反思:让更多的人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远比只追求高分成绩的教育来的要有价值,有意义。
03 热爱的力量: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仍然热爱它,一边沉淀一边成长。
影片中的德善是个在全校排名999的学生,所以你能从邻居的口中、从姐姐不屑一顾的口气中看得出,她就是个资质平庸的高中生。
她不爱学习,也像高中阶段的大部分女生一样爱美,有自己善解人意的一面,也有为了自己的热爱勇敢去追求的一面。
1988年, 韩国举办奥运会,德善作为高中阶段的三个举牌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为马达加斯加这个国家举牌,在当时来说,被抽中能在奥运赛场上出现是很荣耀的一件事。
当然,德善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她每次去的最早,没有缺席,没有退缩过。甚至在马达加斯加这个国家不能在赛场上出现时,德山用她的毅力、坚持和满腔的热情为他迎来了在后续约旦这个国家的出场举牌。
所以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有准备的人,因为热爱,所以努力;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奋不顾身。在我们最青春热血的那几年,都应该为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热爱而拼搏一把,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成长,这样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
时光流逝,成长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有了形形色色的积累,最终教会我们,生活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努力,是努力才会拥有希望。
04,写在最后
再次看《请回答1988》不再是愤青时的前几年,眼中无限的留恋逝去的青春,留恋过往的美好不再,而是用独特的视角去感知时代的青春活泼,和那个时代下的价值观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曾经的一幕幕再现,美好的、纠结的、叛逆的……眼光也不仅仅停留在伟大的父爱中,也不再纠结于青春一去不复返,而是更多的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对当前幸福的解读,对积极向上价值观的重置。
人生的每个阶段看待事物是不一样的,曾经年少的我们拒绝成长,拒绝长大、拒绝变老,但岁月的积淀也让我们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好好生长,努力向阳,拥有一个好习惯,成就一条用热爱与与拼搏造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