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至此,简书用户画像的解读已经完成了。
收到很多简友的好评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感谢!
同时也收到了简友们的思考反馈,对此我想说的是: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当我们开始思考而不是评判,目光一定会更开阔,见识一定会更深远,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也将更加心中有数。
不思考的人一定是疑惑的,思考的人一定会有更多的疑惑。是停留在疑惑中还是坚持思考直至解除疑惑?这是愚与智的分别点——疑惑是清明的前奏,只有面对它,穿过它,才能迎接清明,豁然开朗。
我对简书这个平台,以及活跃在简书平台上的用户的大致了解,正是在大量观察和不断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中的分析和结论并不具有“真理性”价值,也不一定符合具体的个人,更不应该拿来做“标签”。我愿意写出来,是认为这些思考或许具有某种参考价值或者工具性质。
我始终认为,保持中立的观察和实事求是的归纳分析,是接近事实的最短路径,也是所谓独立思考的基本内涵。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
所以如此,不仅在于万物演化的历程中人出现最晚,构成最复杂,更在于受到诸多因素牵引的个人,彼此交联牵扯,构建出蔚为大观的人群社会,进而折射出人性的繁杂难解,以及群体性行为的难预知和不可控。
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乃至经济学与政治学皆因此而生,一切文学艺术也因此而获得丰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
然而,复杂只是表象。一切复杂的表现背后,都掩藏者一个简单的真相。
人之复杂,是因为人生存的环境复杂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化出花样繁多的生存样式;人性之复杂,是因为人生存的体验复杂性——“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就连萝卜白菜这样的简单日常,要达成“所爱”的一致,也是极难,何况“大是大非”的真理标准与普世价值?
那么,这些复杂难解的行为表象后面,有着怎样的真相呢?我个人认为就四个字:“求同图存”。图存是人的共性,是人一切行为背后最自然最本能的动机;求同则是人类文明的起因,是人类个体精神痛苦以及人与人争执冲突的根源。
可不可以不求同只图存呢?不可以!因为人是先求同而后图存的物种,也因此成为文明生物。整体生存的样态决定了人类永远无法避免争执与矛盾,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水平,只能帮助人类达成相对的一致,无法实现真正的大同。
用“求同图存”这四个字做指针,去观察简书用户的行为,阅读简书上的文字,一切繁杂疑难就迎刃而解——求的是什么“同”?图的是什么“存”?
一般来说,这样的观察是没有必要的。正如我的心理学老师这样告诫我:如果不是本人付费寻求帮助,心理学的方法对他人就不是必要的,也不符合心理学的伦理观。
我之所以对一些简书用户做如此的观察,是为了我自己。当我发起“简书清流征文”活动,当我遭遇谩骂和攻击,我就在想,在简书这样的文创平台,有没有一个可以达成的相对的一致?
我想是可以的。那就是,当我们自由表达的时候,可以问一问:对我的帮助是什么?是让我变得更好还是更糟?而当我们广泛阅读且互相交流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问:我有怎样的受益?会让我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更加具有建设性而少一些破坏性,同时分辨出他人的言行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不必回避我们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
要醒觉的是:效果如何?也不必把一切事情都搞得深奥难测,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评估:这样的事、这样的人、这样的文章与评论,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简书不是生活的全部,文章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是透过简书,透过文章,透过写作与阅读,我们可以醒觉到,那些正在实际生活中左右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和取舍。
这是很多人把简书当回事,认认真真写文,认认真真讨论的意义所在。
这也是在言论自由的网络时代,区分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意义所在。
远离负能量,汲取正能量,需要正确的鉴别——思想辨析与文艺批判的价值,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