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喜欢看书,不管是人们口中的好书,还是坏书,凭借一腔浅薄的热爱,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而看完有的书让我治愈,而有一些令人致郁。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不再凭借单纯的喜好去看书,可依然因为阅历的浅薄,年纪的大小,对好书坏书的分辨能力有限,直到我阅读到这本季羡林大师的《心安即是归处》,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好书在我眼里有了固定化的标准,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同时从大师制定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来阅读这本书,也希望能让大家都能得到启发,那是我写作再高兴不过的事情。
季羡林大师,精通12国语言:汉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在文章里自谦的说,或许活得长,看见的人事太多,总觉得受到的鼓舞的少,受到的打击更多,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人生的意义却还是看得更透彻了,而我们能从他的文字,去探寻一下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于怎么过好这一生,怎么走自己的路,或者只是简单的,怎样辨别一本好书。
大师在《人生之美》这一章节里说道:
评断一本书的好与坏有什么标准呢?这可能因人而异。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能为一般人都接受的标准还是有的。归纳起来,约略有以下几项。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或让人向困难低头?一本书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给人以低级下流的愉快?
那我们来看这本《心安即是归处》里,有没有地方“鼓励人前进”?
答案是有,大师在讲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和我们分享到他的人生观,他认为“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这句话我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很不理解,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传宗接代、传承生命的意思吗?后来再阅读个几遍,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的人生意义,那人类的发展只要不停生孩子就好了,需要得到传承的是精神、是文化、是科技,是我们每一代人都有的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中国的脊梁”,或者这说得有些太大,换到普通人身上,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哪怕只是一个园丁、一名环卫工人。
大师鼓励我们,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从固有的思维里跳脱出来,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过一生。
那我们来看这本《心安即是归处》里,有没有地方“给人以乐观精神”?
答案也是有,比如书中《不完满才是人生》中提到的,从古至今,海内海外,没有人拥有百分之百的完满人生,理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一个平凡的真理,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对人,可以互相谅解,对己可以不烦不躁,乐观得看待苦难,看待不完满,才能真正过好这一生。
那我们来看这本《心安即是归处》里,有没有地方“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
答案更是有,几乎整本书都是金句和亮点,都能带给人智慧,给人鼓舞,增强人的道德水平,文字还特别通俗易懂,就像我们身边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给我们讲述他的过往,他的岁月,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他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我看着看着,总是忍不住停下,仔细思索其中语句,再看下去,我不忍一口气读完它,哪怕我知道自己看得再小心翼翼也有读完的一天。
书,我们总会看完,但是对于人生的感悟却是时有变换的,到那时候再阅读一遍《心安即是归处》吧,给浮躁的社会,给浮躁的我自己,一剂温柔的抚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