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自清张廷玉之笔。张廷玉年少进士及第,一时得意,北登长城之时,将此句书于长城墙壁之上。这句诗是我新年重温《康熙王朝》后,认为最能一言以道尽康熙一生乃至世人众生的。
康熙这一生,功大自是不必说的,但凡有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哪怕就是看过《鹿鼎记》的,都能数得上来好几件他的盛绩。
而我想讲的,是他的悲哀,是他明知悲哀的悲哀,是他明知悲哀而选择悲哀的悲哀。
康熙的悲哀
康熙八岁时,父亲出家,母亲在父亲出家的第二年过世了,他成了留守儿童,只有一个强硬而睿智的奶奶相伴。奶奶扶持他登上帝位,告诉他要对鳌拜忍耐,忍到十六岁亲政。八年忍耐,磨砺了性格的最初底色。
康熙的悲哀,在于为天下而负身边人。
平吴三桂时,于千万危难之际大胆启用汉将周培公,将胜之际,又将其召回,将大功留给满人图海。回来后不升反贬,将周一个南方人谪放到冰天雪地的东北,一呆就是十一年,等康熙平台湾才想起来再度用他的时候,周将其十年心血《皇舆全览图》献给康熙时,就撒手人寰去了。康熙负了周培公。
收复台湾时,收心姚启胜、李光地,姚是年事已大,功高再大只求保身的,得了西湖候,可以说是最善终的了。
为了整顿朝纲,将忠心耿耿犯了小错的总督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魏与他从小一起读书,最后那句,我明白了,皇上是要杀鸡给猴看。多心酸。康熙负了魏东亭。
李光地本想闲云野鹤,被康熙邀来做官,几起几落,学了一身的权谋之术,帮助其铲除了明珠索额图,最后落下了康熙一句:你用心太狠,铲奸可以,留在身边扬善不行。康熙负了李光地。
蓝齐儿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却用嫁她换了其与葛尔丹之间数年的和平。
容妃是康熙最爱的女人,却为了废太子保江山平安,一贬再贬,最后沦落到被马桶乱砸而死。康熙负了这对母女。
皇帝做所有事情的目的,是远远高于一切的。影视作品固然有集中放大表现的,但恐怕真实是不亚于虚构的。
康熙的悲哀,在于手段的无情,和目的的正大。
明知悲哀的悲哀
位置决定了义务,康熙是知道自己无情的、悲哀的。他有感情,但他的理性知道无情才是帝王之道。无情之后,他在弥补。
他杀了所有看过容妃洗马桶的太监,追封容妃为孝慈仁皇后。 他始终保留着送给蓝齐儿的玉兔,和为她留着新奇的音乐盒,他封蓝齐儿的儿子为草原的大汗。
他让魏东亭年老和他一起度过晚年,让魏东亭的孙子继续陪着弘历读书。
周培公死的那晚,他看着周培公做了十年的大清地图,一夜未眠。
李光地被贬的时候,他告诉李:那三尺黄土,朕给你留着了。心中有情,却要无情,负一人也就罢了,偏要负所有对其竭心尽力之人。康熙就像一株仙人掌,所有爱的人去抚摸,留下了鲜血,浇灌地他生机勃勃。仙人掌的内心,是何等悲哀呀?
明知悲哀而选择悲哀的悲哀
康熙幼时读书问:读书苦还是种田苦?太监回答:读书人说读书苦,庄稼人说种田苦。康熙又说:早晚有一天,我要让他们换过来,看读书人还说不说读书苦,庄稼人还说不说种田苦?后来才发现,恐怕这世上最苦的,不是种田人,也不是读书人,更不是皇帝,而是心中有壮志蓝图的人。他们是苦的,他们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这种苦就成了他们的底色了,多少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不过为了心中沟壑,他们就一边道苦,一边悲哀了。
康熙肯定是不开心的。他六岁跟他的父亲说:释迦牟尼也是王子出家的,您决心出家为僧,那一定要做一个释迦牟尼一样的和尚。这么年幼,心胸万丈,志存高远,不同凡人,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凡人世俗开心的乐趣了。
我想康熙在内心是有过权衡的,他知道自己会悲哀的,世俗的乐趣与成为千古一帝的志向实现,他犹豫了多久后选择了后者,无人可知。或许他从来没有犹豫过,在那样一个环境中。
康熙的结局是,亲信了一生的重臣纷纷入狱,三立三废太子、九子夺嫡,身边亲近之人一一远去,真正是一个孤家寡人了。
所幸,康熙最终是实现了他的千古一帝梦,不过,悲哀的是,他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千古一帝,也不过是一场梦罢了,正应了长墙上斑驳的那句: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王界随笔。一个有趣有故事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