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规》说是依据儒家经典《论语》写的。
而《弟子规》开头的前四句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很明显是照着《论语》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所写。其中的“圣人”,指的是孔子。
通篇《弟子规》也是围绕这四句话扩展开来讲述应该如何做。
之前在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群里看到类似的《弟子规》的启蒙教学活动,很好奇为什么用的是《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教条主义较为明显,通篇写的都是让学生或者孩子去做事,但却不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作为启蒙教育的读物,不合适。
《弟子规》中有许多不适用于用作启蒙读物之处,一一道来。
01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这一段说父母喜欢的,就要尽力去做到,父母不喜欢的,就剔除。
并不是父母喜欢就要去满足,鸿茅药酒,丹参保心茶相信不少父母喜欢,但作为子女应该给父母买这样的东西吗?而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也多,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比如有些人是通过电脑工作的,被父母认为是不务正业,难道也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吗?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人死亡,要守丧三年,要经常悼念,守不吃酒肉等丧礼,对待死者像对待生者一样。
孝道应该是从内心出发,有孝心,不管亲人死去多少年,都会悼念,而丧礼只是当时的一种形式。论语中孔子对宰我说的“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这句话表示守丧要从内心出发,既然内心都不想了,也就没有必要遵守丧礼之道,事后也说宰我对死去的亲人的不孝敬。
重要的应该是为什么要守丧,而不是为了守丧而守丧。
上面的满足父母的要求,守丧以及没有摘取的关于孝悌的,大都是一些愚孝的思想,而愚孝可并不是孝!让还没有判断力处于启蒙时期的孩子去学,确实不好。
“话说多,不如少。”
这一句是说言多必失。
有种因噎废食的感觉,因为怕错,而不说,不应该如此。
“市井气,切戒之。”
市井之气,要戒除。
作者应该是有一些读书人的清高的。古时候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当然也有可能作者指的是要戒除偷奸耍滑这样的市侩之气。
“不关己,莫闲管。”
不要管不关自己的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的人,那么估计新闻上的大学录取被代替,教师被埋操场等各种令人痛心的事件可能都不会得到正视。正是有了众人的打抱不平,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宣扬别人做的好事,就是在做好事,别人知道了,会更加勉励。宣扬别人做的不好,本身就是不好的,如果指责太过分,就会招来灾祸。
这里不管是怕指责导致灾祸还是上面说的少管闲事,都是一种教人如何处世圆滑,而并非是教做一个正直的人。
而这处世圆滑的人其实就是《论语》中的乡原,即老好人(不管好人坏人都讨好,好人坏人也都喜欢的人),孔子明确的说“乡原,德之贼也。”正直的人应该是被好人喜欢,被坏人讨厌的。
《弟子规》自认为是引申于《论语》,但却已经与《论语》背道而驰。
“非圣书,屏勿视。”
不是圣贤书,不要去看。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所作,秀才仅仅是过了院试的人,而科举制度中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院试是最低一个档次,秀才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水平,那么《弟子规》也并非圣贤书,自相矛盾。
并且,并不是名人写的东西才好,谁都会有独到的见解。
由此可见,《弟子规》确实不适合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待到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的时候,再去看《弟子规》也不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02
《论语》中,大多数都有言传身教,孔子以及其学生都是亲自做到某些事,《论语》中也会把为何做这些事的缘由解释一遍。
程朱理学,其实已经不是最开始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即便是最开始的儒家文化,我都不认为能够完全适合用于现代,更何况灭人性的程朱理学所弄出的新儒家文化,而恰好,在清朝,程朱理学的思想达到了顶峰,这样的环境诞生出的《弟子规》,如何能用于教育现代的新生代?
即便是用于识字,我都不认为《弟子规》适用于启蒙阶段的孩子。
03
再说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话,可能会得罪很多家长。
如果家长知道《弟子规》讲的是什么,还要让孩子去学《弟子规》这种通篇都是压迫顺从主义的伪国学,那么不过就是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满足自己掌控孩子的欲望。
毕竟《弟子规》这种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作品就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的,统治他人的思想,灭绝个性人欲。
记得《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多都是相互的,但弟子规通篇都是要求弟子遵守其规则。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并不是都是有问题的,而恰恰是这些可取之处,导致很多人对其中的糟粕也信以为真。谎言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七分真三分假的谎言。
04
其实很多事不能用现在的思维以及立场去看待以前的事物。《论语》有孝悌之道,可能恰恰当时缺的就是这样的道德,所以才促生了孔子发扬孝悌之道,才有了三年的守丧礼仪,可能也是当时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而现在社会孝悌之道已经是人人皆有的情况下,那么孔子说的三年守丧的习俗是没有必要的。
立场不同,则带来的需求以及利益也不同,仅仅因为不适用于现在而去批判,其实是没有必要。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事,在以前可能是有其存在的缘由的。我没有设身处地,其实没资格过多批判。
而我这里为什么执意去说《弟子规》这一事,《弟子规》可能在作者的立场以及在当时时代的立场下是被需要的,但是,《弟子规》现在被各种营销机构用于现代孩子的启蒙读物,却真的是不应该,故有此文。
公众号:嗷呜一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