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节,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
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谚语。
我国传统清明节大约开始于周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植树节、插柳节等。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身兼二职”,除了是节气外,它还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每到清明,很多人都要祭祀祖先,上坟扫墓。这背后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恩”文化。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习俗是浸在诗词里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穿越千年,体会古人诗词中的清明。
默默的哀思,淡淡的伤怀,构成了清明习俗的主基调。最经典的诗句便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绝《清明》。
《清 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缅怀故人的清明诗词值得孩子们读一读。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诗人白居易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扫墓、缅怀亲人的凄凉场景。面对生离死别,天人永隔,怎不让人伤心肠断?
南宋杨万里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去一年的小路竟消失掉了,清明后梨花生长起来,诗人感慨万千,于是,千言万语凝结成一个“愁”字,深切地表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寒食上冢》
南宋 杨万里
宿草春风又,
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
进节只愁余。
然而,
--------->>
清明节并不全是伤感和哀思
<<---------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踏青玩赏的时节里,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勃勃生机。
undefined
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踏青。据考证,清明踏青的习俗始于唐,盛于宋。
《清明日》
唐 温庭筠
清蛾画扇中,
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
归穿弱柳风。
温庭筠用轻松诙谐的笔法描绘出清明日的清晨,清蛾(蝴蝶)飞舞,桃花郁金花竞相开放,在这风景如画的日子里,人们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大家徜徉在春天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惬意和舒心啊!
到了宋代,清明踏青的习俗愈发盛行。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正是宋代踏青习俗的具体体现。
《阮郎归·踏青》
北宋 欧阳修
南国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
清明节也是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
<<---------
民间在清明节还进行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有益的活动。
插 柳
《春日》
南宋 陆游
山寺馈茶知谷雨,
人家插柳记清明。
放风筝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清明节还是广博而深邃的
<<---------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颇具哲理。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了死者,由死想到了生,最后想到人生的意义,可谓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清明》
北宋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无论是怀念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踏青时的喜悦欢愉,抑或是勘破生与死的豁达豪迈,总之,清明节带给我们的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
转自:公号青云端
编辑:杜娟
审核:程安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