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早年是某快消巨头的管理培训生。每年,我都要被公司扔到一个新岗位,从零做起;1年之内,必须有显著成绩,才能晋级过关。在这样严酷的选拔制度下,每一个管理培训生都必须找到“如何在1年内,做得跟有5年工作经验的同事一样好”的方法。
我肯定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敢自称最努力的,更绝非跪舔老板的。但我每年都被上级经理给予很不错的评价,并且轮岗结束后顺利升职、加入了自己最想去的团队,成为同届同事里“最幸运的那20%”。
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就是抓住了一个要点——获取反馈,快速升级。
我通过比别人更主动、更深入、更快速地获取反馈,大幅提升我的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产出。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结合实例,将“反馈”这件事,拆解成“原理” “对象” “态度” 和“实操经验”4个部分讲述。
1、原理:“反馈”帮助自己快速进步。
竞技体育里,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仍要重金聘请教练?为的就是借助专业人士的视角,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和优势点,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有的放矢地提升。
工作场上,道理是类似的:如果我们能找到有经验的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复盘、总结和指导,提升起来将事半功倍。
然而事实是,除了少数高管外,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luxury拥有自己的“职场教练”。那么,我们可以找哪谁来帮助自己呢?这要说到为自己寻找反馈者了。
2、对象: 和自己接触深入的专家。
《刻意练习》这本书指出:“好的反馈,能让操作者认识到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不好。”言语中的隐性要求,其实是:反馈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敏锐客观地评价你。所以,ta必须是你工作领域里的专家,自己肚里有料;同时,ta还得与你有足够深入的接触,这样,才能评判你的表现。
一般来说,最理想的反馈者就是自己的上级经理:老板是过来人,做过你手头上的工作,心里有一套还不错的方法论,可以教给你;同时,你和老板在工作中接触频率较高,ta也知道你目前的工作状况,可以帮你判断自己目前的水平。
但是,老板也有“用不上”的时候。比如,笔者遭遇过“空降”来的老板,他对团队的业务并无经验,给不了我太多能落地的建议。这时,我就要自己去主动寻找具体工作上的“专家”了。比如,团队里工作经验更长的老同事,甚至是外部合作的agency或者客户——只要你们之间有足够深入的接触和信任度,这些利益相关方,往往也能给你很有帮助的见解。
如何找他们给予反馈呢,这里面也有学问:
3、态度:向别人寻求反馈时,要鼓励对方畅所欲言,不为自己辩解。
“反馈”这件事,天然有点尴尬:对你的反馈者而言,要帮助你进步,就意味着ta要说一些你可能不爱听的话。而“说别人可能不喜欢的话”,始终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所以,作为寻求反馈者,我们一定要鼓励对方,让对方敢于冒这个险。
笔者曾见过这种情况:
A君找B君寻求反馈,B君刚说到A君哪一点做得还不够好时,A君勃然大怒,说:“那我也给你一个反馈!你上次做xxx的时候,我觉得你的分析很有问题…” 此后,A君和B君算是结下了梁子。
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如果你没做好听到“不好听的话”的准备,那就别去要反馈啦。
笔者也见过这种案例:
小X找小Y要反馈,小Y提了3点建议。小X倒是都听得很恳切,但听过之后就开始解释起来:“我当时这么做,是因为xxx” “你说的很对,但是我觉得xxx”。这之后,小X再找小Y要反馈的时候,对方都只简单说说“挺好的”,再也不提什么建议了。
要想让别人畅所欲言,那么请记住:不管别人说的话你是否同意,都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否则,不会有人愿意再帮你。
4、一些实操经验
主动
笔者工作第一年时,老板非常忙。本来约好的“每2周聊一次”,根本无法实现。
既然等不来老板,我就自己主动出击——每周五我都主动送老板回家,然后在车上给老板分享我最近的工作进展和思考,并请她给我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我加速了自己获取反馈的速度,更快地迭代了自己做事的方法。
所以,当你抱怨“没有人给我反馈”的时候,不妨换个问题想想“我还能怎样获取反馈”。
复盘
工作中,常有一些“原来如此”的醍醐灌顶时刻。但如果没抓住,很快它就溜走,过后就忘了。
所以,一定多总结,把思考落到笔头上。而且,这一次总结出的经验,下次一定要再拿出来用,并观察是否仍然成立。这样,可以避免错把“偶然”当成“原理”的情况。
比如,笔者在伺候总经理写一个战略分析报告的时候,被总经理教育要特别关注“按城市级别划分”的竞争格局。于是,我把它记录在本子上。在后续其它工作的准备中,我也特别关注这个角度的分析,果然得到了总经理的肯定。
而我也做过“鹦鹉学舌”的事情,比如某次老板说要看“市场份额指数”,结果之后每次的报告里我都做了一个“市场份额指数”,被老板教育说没必要。慢慢积累这些经验,你就能更快地明白,更有见地的高层们,在提出一个问题的背后,在思考什么。
这就是我比别人更快速成长的秘密了。我做得到,你也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