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属,无以见其指。故曰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属,属之於素朴寡欲。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矣。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为盗,盗贼不得则不行。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不足故也。是以或属之仁义,或属之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无所用之矣。故曰:我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则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极也。
上一章老子提出:“智慧出,有大伪。”他反对巧诈的行为,希望抛弃那种利用聪明智巧扰民的做法,希望人类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这一章老子再次说到仁义和孝慈,在这个方面,他和孔子的看法是一样的。
仁义是人之和,孝慈是天之和。孝慈,是慈道和孝道的合称,指的是父慈子孝。有人对孝道比较熟悉,却不懂得什么是慈道,并且忽视它。倘若一位父亲对亲生的孩子视为旁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根本未尽到作为父亲的丝毫责任,岂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呢?上一章“六亲不和,有孝慈”,本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两次提到孝慈,对人们提出了敦敦的教诲。
朴和素是道的另外一相,“见素抱朴”是说要回归淳朴的本真。如果拥有太多的欲望,一个人往往见不到真我。少私寡欲,使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见到久违的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