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关要求有四点:第一,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二,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三,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第四,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阅读科技说明文,学习通过口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1. 单元设计的望远镜思维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和“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前者为阅读要素,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已经学习过多篇“说明性文章”,例如《花钟》《蟋蟀的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等,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都承担着与“说明文”无关的使命,本单元作为特殊单元,通过两篇不同风格的说明文学习之后,还要尝试写说明性文章。、
阅读说明性文章除了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之外,还要准确提取信息,提炼要点。
纵观本套教材,与本单元阅读要求相关的内容如下。
本单元表达要素中,在写说明性文章之前,要“搜集资料”,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搜集、筛选、分析资料的能力,关于搜集资料的方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涉及,教材中与本单元表达要素相关的内容如下。
本单元中,《太阳》《松鼠》两篇课文都属于实物类说明文,不同的是,从语言风格来区分,《太阳》属于平实性说明文,《松鼠》属于文艺性说明文。作为具体案例,学习两篇课文后可以得出概念,使用说明方法能够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同时根据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它们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初试身手作为实践尝试输出,两道习题可分散训练,分别对应到两篇课文的学习之后。初始身手既是尝试运用,也是了解学生中期学习情况的最佳载体,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完成习作,并借助习作例文提供的方法对问题加以弥合,最终将习得概念输出,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概念输出。
本单元内容梳理如图所示。
1. 素养目标
能够读懂学校和生活中不同类型的说明文,能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准确迅速地抓住说明文所要表达的要点。能体会语言风格、说明方法的差异并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同时养成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积极探索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2.核心目标及具体目标
3.其它目标
正确书写“殖”“鼠”等字;认识“敏捷”“触动”“歇凉”“追逐”等词语。
单元最终评价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我们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息息相关。科普是帮助我们科学认知事物的手段,《我们爱科学》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科普杂志。
本单元,我们要一起走进缤纷世界,探索万物奥秘。学习本单元后,我们要办一期班级的《我们爱科学》,现在正式向各位同学约稿,写一篇介绍万事万物的科普文章。快来试试吧!
评估标准:
全文构思条理性方面:
1. 文章内容散乱,各部分之间与写作主题没有关联性。(1星)
2. 文章条理清楚,部分内容与写作主题没有关联性。(2星)
3. [文章条理清楚,从多方面介绍事物,内容全面。(3星)
语言风格方面:
1. 语言风格不统一,无法呈现出平实或生动的特征。(1星)
2. 语言风格基本统一,大致呈现出平实或生动的特征,有部分地方风格不统一。(2星)
3. 语言风格统一,能呈现出平实或生动的特征。(3星)
说明方法的使用方面:
1. 没有很好地运用说明方法,一味照搬搜集的资料。(1星)
2. [能正确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特点,但使用方法单一。(2星)
3. 能综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将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清楚、具体。(3星)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说明文并不陌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花钟》《蟋蟀的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等说明性文本,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
但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于说明文的感知与解读,始终都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上述所罗列的一系列的说明文,也分散在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中,各自承担着与“说明文”无关的其他教学使命。而本单元要突破说明文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内在规律,说明方法无疑是最有力的抓手。
根据学生学情,本单元在教学中多采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方法,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运用说明方法学写说明文。
第一课时课型:(单元整体识字与写字课)
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单元导读页,通过交流,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正确书写“殖”“鼠”等字;认识“敏捷”“触动”“歇凉”“追逐”等词语。
任务一:读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1. 出示单元导读,明确学习目标。
2. 交流学习过的说明文。
任务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小组合作接读课文,互相正音。
2. 出示本单元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3.游戏识记词语。
4. 交流易错字,指导书写。
任务三:检查预习单,查漏补缺
1. 自主修改预习单。
2.交流反馈。
教学反思: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精读课文两篇,生字新词数量较少,少于普通单元。用一节课进行单元整体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十分可行的,且设计合作朗读、游戏识字等活动,让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生动起来,通过检测同步练习册的完成情况,教学是较为扎实有效的。
第二课时课型:(单元阅读课——《太阳》 )
课时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知道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2.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尝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3.通过对比,知道说明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交流发现说明文在生活中的运用。
任务一:直接揭题,初识文体
1.揭示课题。
2.对比阅读三篇文本(诗歌《太阳》,寓言《太阳与北风》,课文《太阳》,了解说明文。
3.出示人文主题,关注“说明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提炼外显信息,基于之前对说明文形成的经验以及对《太阳》的预习成果,展开对比,发现同样是写太阳,不同类型的文本与课文的不同,其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有很大差异,课文的内容更加详实地介绍了太阳,初步了解说明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人文主题的出示,明确说明文学习的基本方向。】
任务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活动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太阳”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汇报,小结主要内容。
3.即时投屏主要内容,对比课文,厘清“说明白”的内涵。
【设计意图:要将说明文“说明白”就要知道写什么,如何写。阅读说明性文章时亦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如何写明白的。本环节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进行交流,从而将反馈的内容串联成一段完整的话,即主要内容,此时与课文进行第二次对比,发现仅仅呈现内容信息,并不能“说明白”,这对于展现太阳的特点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续说明方法的体悟有着重要意义。】
任务三:聚焦特点,学习方法
(一)活动1:说说课文怎么写出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第1自然段,划出体现“远”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太阳离我们“远”的?
2.指名汇报。
3.体会综合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二)活动2:说说作者如何写太阳“大”“热”的特点
1.出示学习提示:
小组合作:分别划出第2、3自然段中体现“大”“热”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说明白”,口头完成学习单。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1.在探究作者是如何将“远”的特点写出来的部分,通过对比,捕捉作者“说明白”的写作方法,知道列数字可以使表达更准确、更科学;但是文中的数字已经超越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畴,所以作者在罗列具体、准确的数字后,借助生活中常用的“步行”和“坐飞机”两种交通方式,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展现了“太阳之远”,综合运用,让读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2.学生在认识基本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之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太阳之“大”和“热”的学习,是对说明方法的进一步体会,也是对学习说明方法的检测。】
任务四:初试身手,尝试运用。
1.创设情境,小组交流:你会怎样介绍月亮,让小朋友更了解它呢?
2.小练笔:借助资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用一两句话介绍月亮一个方面的特点。
3.交流生活中的说明文。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最终学习任务指向表达,借助小练笔可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并且基于练笔结果,了解学情,辅正教学。最后交流说明文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说明文的价值所在,最终能将所学迁移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落实素养目标。】
作业:1. 搜集“生活中的说明文”;
2.阅读《我们爱科学》,搜集最感兴趣的“宇宙万物”资料。
教学反思:
第一,本课情境创设目的明确,指向介绍太空中的万事万物,进行约稿,制作班级《我们爱科学》杂志。情境的创设贴合单元主题,也与习作实践对接。能较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作为学习的评估任务,所以说,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也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在任务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
第二,本文是实用性说明文,阅读的方法有三点,虽不是本课教学的核心,但老师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并在表达中渗透。实用性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之一,快速默读,提取信息;阅读方法之二,提取信息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阅读方法之三,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中,由于学生基础较好,第二点便忽略没有再做强调,所以说,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有文体意识,只有这样,到了课堂中才能自然渗透,不过,真实的课堂上,我们依然要依据学情适时调整。
第三,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时,要区分内容和内容要点,做到位。主要内容和课文对比,学生反馈后教师准确表达“主要内容只是告诉我们一个结论,不能让我们具体了解 太阳,离叶圣陶爷爷说的‘说明白’尚有很大距离”,这样的处理让学生更清楚了写说明文的标准。
第四,学习说明方法之处,当学生交流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之后,教师应先给予肯定,再质疑。“约”字不可忽略,但也无需作为教学重点,只需要明确科学的严谨态度。在质疑列数字之后为何还要举例子时,还要提到“综合运用”之妙,本节课在处理时还是潦草了一些。另外,学生在交流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及效果时,已经提到“联系生活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但是老师却没有很好地总结“大概念”,即“将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可以更具体生动地表达”,这一点是有遗憾的。
第五,小练笔出提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如果不熟悉,不清楚,用圆圈代替,回去查阅资料再完成是比较好的,毕竟此环节我们检测的是学生是否能够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阅读散文带给学生的感受“丝丝凉意”其实也是与月亮在晚上温度低,离我们远有着密切关系,完成了小练笔之后,可以回扣这一内容。再鼓励继续探索,完成对月亮的介绍。在本节课上这个环节处理得还不够好,其实可以把练笔删去,通过学生口头表达会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介绍月亮的哪些特点,也是可行的,提供了资料,学生反而是变成了回答问题,而不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另外,论坛中,几位专家提到在这部分没有看到学生的提升,以及没有紧扣“特点”展开,我也有一些思考。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够真实,还可以进行调整;其次,在这个环节,直接聚焦于用作者的创作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将如何解决说明白,会比较好地看到提升,更加凸显“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最后,是在抓住“特点”这个建议上,我反复思考,在小练笔之处是否能做到位,始终存疑,因为从整体看《太阳》,作者所选取的“特点”和“作用”都是在为“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提供“证据”,也就是说,根据目的来选择需要介绍的“特点”,但是在本节课的小练笔中,我们聚焦于用专家思维解决问题,真的能够直接瞄准“特点”吗?如果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那么,本节课就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关于聚焦“特点”说明白,我认为可以放在本单元梳理课上进行。
经过多次试教,最后的展示,我很清楚地看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真正发生的,以前觉得很难的大单元似乎也有了可行的路径,尽管学生表现是有所差异,但是参与课堂的学生,都是能够发生变化的,这就说明我们目前探索的方向是可行且有价值的,这就值得我们花更大的努力,更多的时间去实践。
第三课时课型:(单元阅读课——《松鼠》 )
1.默读课文,梳理信息,知道从不同方面介绍事物可以把事物特点介绍全面、清楚。
2. 对比阅读,了解说明文根据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有所差异。
3. 尝试将《白鹭》片段中的外形和身段部分改写成说明文,体会不同。
复习导入新课
1. 读单元导读页
2. 复习太阳一课如何说明白
任务一:默读课文,把握事物鲜明特点
活动一: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作者觉得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任务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活动一:快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哪方面的特点。
活动二:默读课文说说写了松鼠哪些内容?为什么写这么多?完成表格。
活动三:说说从作者对松鼠的介绍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学习单。
任务三:对比阅读,体会不同
活动一:读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共同点
活动二:对比句子和课文句子的不同,体会表达的不同。
提供表达支架:例句用____方法,介绍了____特点;课文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
活动二:比较、体会《太阳》《松鼠》的语言风格
活动三:关注文章出处,说说为什么语言风格不同。
活动四:对比、总结异同
任务四:初试伸手,迁移运用
活动一:出示要求
活动二:展示评价
作业:
1. 完成《白鹭》片段改写。
2. 阅读《我们爱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搜集感兴趣的“动植物”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最初先抓住事物特点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松鼠》一文之所以语言风格不同,与要说明的特点有关,也就是说,写作目的与选取的特点息息相关。第二,习作单元最终任务指向表达,抓住特点,从不同方面写是本单元写作的基础,教学本单元后也更清晰地感受到此环节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设计是在第一次教学后进行修改的内容,因中途学生做核酸用了两个课时,且梳理信息时未能较好地提供支架,所以开展教学困难重重,需要教师步步引导。进行修改时,重在为学生搭设表达支架,充分的“教”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依据不同学情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安排,可以一课时完成,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班级可以用两课时完成。
本课小练笔在课堂上只对白鹭的身段外形部分改写,更聚焦于不同语言风格的表达,课下完成二至五自然段的改写,为梳理课上交流对比做好前期工作。
第四课时课型:(单元梳理交流课)
1.通过交流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以及改写《白鹭》片段例文,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体会散文与说明文的不同。
2.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明确写作对象,能够合理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表达,同时知道资料搜集的不足。
教学过程:
任务一:梳理交流,进一步认识说明文
活动一: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以及生活中的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活动二:出示初试身手例文,比较散文与说明文的不同。
任务二:交流搜集的资料,明确介绍方法
活动一:阅读收集的资料,选定写作对象
活动二:说说自己要如何介绍感兴趣的事物。
我想要给大家介绍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我会从_____这些方面介绍它,并且运用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白。
明确: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无论是何种风格都要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都要有条理、准确、清楚地具体说明。
教学反思:根据班级实际教学情况,在习作教学之前加入了一节梳理课,一个是借助交流平台,再次回顾本单元学习要点。另一个是搭设学生从读到写的桥梁,第二个初试身手对学生来讲较有难度,所以出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认为“改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和说明文表达方式的不同。
为了更好地进行习作教学,在梳理课上,让学生初步交流写作思路,同时考虑读者意识,完善习作信息,例如有个学生在介绍月球的时候模仿《太阳》一课说要介绍月球离我们很远,早晚温差大,但有学生就提出她想了解人类未来能不能在月球上居住,月球对人类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人类要探月,这就引发学生要将月球和地球的居住环境进行比较说明,此外还需收集探月相关信息,如此,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习作。
第五课时课型:(单元习作课——《介绍一种事物》 )
1.能从多方面介绍一种事物,完成思维导图。
2.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懂要求,明确内容
1. 出示单元学习任务及习作要求,交流写作目标。
2.借助收集的资料,交流要介绍的事物,完成思维导图。
任务二:例文引路,感悟方法
活动一:小组合作,共读习作例文
交流以下问题:
1. 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2. 说说课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3.两篇例文有何不同。
任务三:初试身手,限时习作
1.出示习作要求: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写具体。
任务四:互评自改,现场提升
1. 展示学生习作,师生共评。
2. 明确评价标准,同伴互评。
3. 出示《鲸》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是如何写出鲸的特点。4.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明确:综合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第六课时课型:(单元习作课——《介绍一种事物》 )
课时学习目标:
1. 聚焦共性问题,借助优秀习作,进一步修改习作。
2. 通过互评自改,再修改中进一步提升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任务一:选择典型,聚焦共性问题
1.出示多篇“问题”习作,发现不足。
2. 明确:将查阅资料照搬,内容散乱,不足以突出事物特点,无法介绍清楚。
3. 出示优秀习作,发现亮点,自我观照。
任务二:自读自改,迁移学习
1. 引导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明确修改方向。
2. 自主修改。
任务三:互评自改,交流反馈
1. 同桌互读作品,相互评价,提出建议。
2. 佳作展示,提高升华。
任务四:跨学科学习任务,促进发展
出示两个情境
情境一:班级周末劳动课程火热开展中,感恩节就要到了,本周请大家动手为父母做一道美食,用镜头记录下来,并仿照《风向袋的制作》写一写制作过程吧!
情境二:研学活动即将开始,请你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在研学旅行之后绘制一幅研学地图,为大家介绍一天的行程。
要求:从两个情境中任选其一完成。
教学反思:因为进入单元学习之前发布的学习任务,加上两篇课文学习之后都是收集了事物的资料,故而在本次习作中,全班学生都选择介绍一种事物,没有学生选择介绍流程。根据新课标提倡跨学科学习,在学习本单元之后,结合跨学科任务,鼓励学生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将学习成果迁移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附部分成果图(教师还未批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