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 头发白了
睡意昏沉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取暖 回忆青春
歌词的开头,寥寥几句,就把常人年老之时的晚年生活描述得很形象。
人的一生将走到尽头,最绕不开的就是过往的回忆会逐渐浮上时间的长河。
不经意间,就会被某一件物品触发了记忆的按钮。
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张老照片,一个纪念物,一枚胸针。
而对于下文登场的主人公来说,就是一根破旧的烟斗,让他在积木小屋中回忆了一整个人生。
这部日本动画短片是在2008年上映,目前豆瓣评分9.3。
短短的12分钟,没有任何的对白语言。背景音乐和情节的发展配合得恰到好处,很有意思。
片中的画面和风格,都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日式动画片的那种精致、治愈、超现实、清新或者热血等。
而是带着些许自然、律动和诗意的法式情调。
仅仅通过制造画面的“粗糙感”,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就把一位老人晚年生活的孤独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出来。
1
老人每天就是抽着烟,坐在桌子前,看着满墙和子女、逝去妻子的照片。
没事就打开家里地面的井盖钓钓鱼。
独自一人在小房间里吃饭看电视。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
这些场景在现实中熟悉吗?很熟悉,很多的空巢老人每天就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经常会谈到孤独。
孤独是什么感觉?
我们年轻人的孤独感还是可控的。
无非是社交原因,没有什么朋友可以陪伴倾诉;或是三观的原因,觉得无人能理解自己的想法。
社交障碍,可以改进;三观不合,也可以调整。
即使我们再怎么感知孤独,还是有家人守候在身边。
一通电话,一个拥抱,一句鼓励。
来自家的港湾的温暖,还能帮身处异地的我们融化掉很多失落无助感。
而老年人的孤独呢?
无法估量。
好友逐渐逝去,父母兄弟姐妹也很多都不在人世,儿女有自己的家庭巢穴。
行动不便,能够娱乐的活动很有限。就算去到养老院,面对的更多也是枯竭的生命一个一个地消逝。
我们年轻人口中的孤独感,还是有得改变和可逆的。
老年人的孤独,就真的是一种“世间之大,独我一人”的悲凉感。形同一叶扁舟,漂浮在无垠的大海中。
就如片中情景的设定一样,老人生活在一片汪海之上,所有的房屋和街道都浸在水中。
很多的屋子早已无人居住,慢慢沉沦在海水之下。这也暗示着老人最后生命的归属。
在一片汪洋中,孤独地消逝,无人问津,就如同水滴一样融进海水中,无人为其悼念。
水位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涨,如果没有继续往上盖房子,就会被海水淹没。有的房屋因为没有住人,所以就完全浸在水中。
这也暗含着:很多在水下的屋子,曾经也住着一些孤寡的老人,后来生命消逝了,所有的一切连同房屋也就被埋没了。
有一天当老人睡醒起床,就发现房屋进水了。
所以就只能继续往上盖楼了,刮风下雨,身边只有一把撑着的雨伞陪伴在身边。这里的雨伞是伏笔,这是他的妻子小时候和他约会时撑的伞,他还保留至今。
当老人在第八层楼搬运最后的物品到第九楼时,不小心把嘴里一直叼的烟斗给掉入到七楼的水中。
在入住后,老人在抽屉里寻找其他的烟斗做代替。但是,他已经习惯了以前的那只烟斗。
老人看到了挂在墙边的潜水服,于是决定潜入水中去找回丢失的烟斗。
当老人游到了第七层,在水中弯腰拿起烟斗的瞬间,那种记忆的熟悉感扑面而来。以前他的烟斗掉的时候,是他的老伴弯腰拾起递给他。
突如其来的记忆,让老人决定继续往下潜,去看看以前住的老地方。
来到第六层,是他和老伴最后生活的地方。墙边上摆放的床,老伴在临走前曾躺在上面,他在床边喂着她吃饭。
来到第五层,这里曾充满着全家喜聚一堂的欢声笑语。儿孙满堂,一大家子开心地在拍全家福。
如今老人只能对着那张曾经坐满人如今却空荡荡的沙发发呆。
来到第四层,是女儿第一次带着男朋友回家。老人有些怔住,是老伴轻推了他一下,他才回过神来。
后来,女儿结婚了,一家四口在一起又拍了一张合照。其实老人还没有做好去接受女儿要成家结婚的心里准备。
在女儿带着男朋友回家见父母的时候,他就已经怔住,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和接受女儿即将要离家嫁人的事实。
参加完女儿的婚礼,老伴是高兴地把大合照挂在墙上。而老人则是沉思的神情看着一切,慢慢地吐出一口烟。
一位表面上不太擅长言辞,实际上却为子女思前想后的父亲形象,就这样熟悉地跃出画面中。
老人对亲情和家庭都有着很深的眷恋。
即使所有人都离开了,他也一直留着那些把每个特殊时刻记录下来的合照,每天都会对着照片看上好一阵。
来到第三层,记忆的画面是女儿刚长大,正值青春期想逃离家庭不想父母干涉自己的年纪。
来到第二层,是女儿在蹒跚学步,坐在地上玩积木,用积木搭建出了一个房子的形状。就如现在老人住的房子的形状一样。
来到第一层,老人游到了屋外,想起了从小和老伴相识、相知最后相恋。两人一起开始生活,建造属于自己的小屋。安家后,两人在屋内喝酒举杯庆祝。
老人回到屋内,拾起了掉落在地上的一只酒杯。
故事的最后,老人回到第九层楼,把两只酒杯都放在桌子上并斟满了酒。
学着以前和老伴相面而坐时举杯摇酒的样子,然后碰了另一只永远都不会被举起来的杯子。
2
整个故事的情节,和片名《回忆积木小屋》其实是相对应联系的。
房屋的外形就如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堆积搭建起来。
每一次潮水的涌入,导致楼层被淹没。
意味着在每一个楼层发生过的经历往事,被时间长河封锁住,形成了一颗颗的记忆胶囊。
老人潜入每个楼层想起以往的经历,更像是自己再把每一颗被时间尘封住的记忆胶囊再重新打开。
每一次潮水的涌入,促使房屋楼层的搭建。
其实也是暗示着家庭结构的剧烈变化。
家庭结构的组成和积木很像,积木有大块也有小块,而家庭结构的生命周期也有大小的变化。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似之处,所以导演通过用积木外形的房子来暗示着人一生的生活状态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家庭的生命周期分为“单身-筑巢-满巢-离巢-空巢-解体”,小屋每一层楼外形的改变都是和此相呼应。
短片中老人的房屋结构,从最开始的“一”变成了“多”。
后来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只剩下老人一个人的时候,又由“多”变成了“一”。
而最终也会由“一”变成“无”。
3
人,生死有命。
组建起来的家庭群体结构,自然也会有更迭的周期。这都是正常的规律现象。
就如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万物复苏,生死轮回,是自然的生存法则。
既然这样,那导演为何还要费尽心思,把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道理再讲一次?
我想,恰好就是因为这个道理过于常识性了。
司空见惯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常识性道理的背后,一些我们所忽视和缺失的人文关怀精神。
而这,就是导演要借短片传达的思想。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法则。
自然法则从我们人类文明伊始,能够生生不息地运行。
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身的调节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尊重。
但是,如今是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并且极端天气出现地越来越频繁。
会变成这样,是因为我们都忘记了人在这其中的“加成”作用。我们对自然的关怀变得越来越轻浮,体现在大量温室气体无节制地排放。
面对大自然,我们人文关怀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生存世界的岌岌可危。
而面对人类本身,我们人文关怀的淡漠,带来的则是现实世界中社会家庭关系的崩析和坍塌。
短片中人文关怀的淡漠,体现在哪里呢?
体现在老人独自生活在一片狭小的区域中,外面的世界都被大海阻隔住了。
这也形象地影射出:处在“空巢期”的老人,与外界的隔阂就是一片汪洋的距离,看不到尽头。
子女一旦“离巢”,就很难拿再“归巢”。
这也是短片中有那么多个镜头,投射在那些被水淹没的房屋中,那些房屋的空置和淹没,就是因为“无子再归来”。
这是导演暗含的伏笔之一。
片子有几处意味很深长的镜头是:老人日常惯例之一就是对着墙壁上全家人的照片发呆和深思。
老人拿着妻子的照片看的时间是最久,坐在第一层楼沉思和回忆的时间也是最长的,甚至在第一层楼静坐时吐出来的泡泡也是最多的,总共有三次。
在水里会吐比较多的泡泡说明气息不够稳,气息不够稳则是因为情绪波动比较大,而情绪波动比较大就是因为他很孤单,太想念以前妻子在世时两人相依生活的时光。
老人越想念妻子,就可以从侧面体现出儿女们对他的关怀不够多,甚至是没有。
老人在房子进水后,需要重新建第九层楼的时候,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子女的身影,反而是一个无血缘关系的男子帮忙搬运建筑材料。
这样的场景现实中常见吗?
很常见。
偏远的地区,这些场景更是稀疏平常。
4
百度一搜“空巢老人”,出来的都是这些论调。
日本人口的出生率很低,导致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比较严峻。
这部短片是在十年前上映的,导演也是想借此来让大家关注:日本老龄化问题带来的一系列老年人养老问题。
当时这部影片一上映,便获得了很多奖项,其中包括“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我觉得这部短片能获奖的原因之一确实是拍得很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了当下最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以及关注到这一类群体的精神世界。
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现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在中国养老体制还没有建立得很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老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安享晚年?
“养老”和“养孩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不是给足经济支持就觉得一劳永逸了。而是“养心”,让老年人的内心世界能够在这个“以年轻人作为焦点”的时代得到一些愉悦。
人文的关怀才是从这里突显出来。
毕竟,现实的情况是:走进很多的大商场,针对老年人群体的服装和用品少之又少,并且样式都是很土味。
到底是老年人审美能力差,选择穿的和用的商品都这么土,还是因为市面上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商品样式本来就少得可怜呢?
我觉得我们需要去思考这背后的问题。
关注老年人这一类的群体,除了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也是来自子女方面的关怀。
家庭的结构会变化,但是不要因此让家庭的成员关系发生改变。
作为子女,“离巢”是我们的权利,但“归巢”也是我们的义务。
不要让老人的等待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