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拉的叹息
首先,用我最喜欢的《天空之城》向宫老爷子致敬!
其实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宫崎骏大师的东西,可是又不知从何下手,想了解一个人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透过他的作品来品味,大师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鉴于《天空之城》的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都是由宫大师本人来担任,使得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老爷子的理念,老爷子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也是最具代表性,另外也算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在我个人看来,我喜欢《天空之城》的程度甚至远胜过《千与千寻》,其实就着事业的成就来说,当然无疑是《千与千寻》更辉煌。
《天空之城》是1986年出品的,那一年宫崎骏是四十五岁,而《千与千寻》是2001年,这之间相距15年,对于已经60岁的宫崎骏大师来说,无论是从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深度来说,都是太成熟的一部作品,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作品,但原谅我说,相较于《天空之城》,《千与千寻》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收获了无数的奖项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纯真,而在我看来那才是最宝贵的。而且,《天空之城》在宫崎骏的所有作品里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给吉卜力动画作品立下了主基调:拉普达 (少男少女,梦想,传承,信念,纯真,抗争,成长等) 。其他的作品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延展和完善。
现在我们来讲讲拉普达,一座和你我都有着紧密关系的城,她是一个奇妙的存在,也代表着人类最顶级的科技,令人心驰神往,尤其当地上变得越来越荒凉和冰冷,充满了暴力和毁坏,无论拉普达是否真实的存在着,对于大多数人都成为了精神上的寄托:人们在内心深处会寻求一片净土,然后借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这是基于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心灵深处的美好意愿很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射到一座天空之城之上——既虚无缥缈又亦真亦假。
我们大部分人和巴鲁一样,都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甚至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一个小小的矿工,有着大大的梦想,像一粒种子一样埋进了心里,在平凡琐碎的生活里等待着发芽结果。
宫老爷子厉害就厉害在他很了解人们的需要,抓住了人们内心中的那个“痛”处和“痒”点——我们每个人儿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而且永远都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
然后宫老爷子在吉卜力元年的第一部影片——《天空之城》里,给所有喜欢动画电影的人,不仅仅是孩童,也是大人们,构建出了一座“天空之城”——拉普达:梦想之城。宫崎骏借着这部电影帮助我们完成了我们儿时的梦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帮助我们实现了从幻想到梦想的一次转变。
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年轻人也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关于自杀的报道屡见不鲜, 忙碌的生活让人疲于奔命,把你我心中的童真赶走,也彻底吞噬掉你我儿时的梦想。
记得《彼得·潘》的作者詹姆斯·马修·巴里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过 了12岁,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魔力不再了。也许,人在过了12岁后就不再相信梦想的力量、不再勇于冒险和追求天马行空的想象了。也许,12岁这个年龄是我们变得实际和“现实”的分水岭。
拉普达最终的命运让很多人觉得可惜,但在我看来,拉普达象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当巴鲁经历过这段寻梦之旅后,他自己的身心也都成长了,开始是由内而外,就是内心有一个驱动力,要找到外面真实存在的“拉普达”,这是他的梦想,但是当他找到后,随着“拉普达”的毁灭,他又从外而内,这个转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就是梦想不死,信念永存,你可以摧毁我所拥有在外面的一切,却永远摧毁不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们在追寻梦想的时候,我们应该专注于整个追寻的过程,也去享受这个过程,如果只在乎结果,我们会患得患失,会变得过于功利。巴鲁得到的结果是“拉普达”的毁灭,但他在过程中收获的其实更多。
所剩下的那棵“天空之树”的寓意网上又很多解读,但在我看来,代表着:
梦想可以很高,但我们必须把自己摆的很低,脚踏实地,就像巴鲁一样,拉普达在天上,但是他的梦想却是从地上一个小矿工开始,我们的梦想必须有根。
所以,拉普达这座“天空之城”留给我们很多东西,但是我个人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童真和梦想。
最后让我们结束在这样一句话中吧:
童年与年龄无关,童年是种心态——出自“皮克斯”主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