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年毕业开始,加上实习,四份工作离家都很远,每天至少有两个半小时浪费在路上。其实说起来也不算浪费,因为乘的是地铁,不太颠簸也不怕堵车,算好时间后就能心安理得的在路上看会儿书。两年多的时间,在路上大小也看了一百来本书了,有的看完一遍就堆在书架的最高层,有的还会反复看。可你要问我,从这一百多本书里面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我反倒回答不上来。这么一想,即便是那些反复看的书,对我来说,它们的命运和被堆在书架最高处的书其实没差。
我不太爱思考,这点儿很致命,等我反应过来时已经有点儿迟了。好看的本子买了不少,读书笔记却连两本都占不满,惭愧。有时候碰到对胃口的书,边读边拍大腿:写得好啊写得妙,故事情节呱呱叫,可转眼就放回去了。一个字:懒。懒于思考,懒于将脑海中的想法写到纸上,总觉得存在脑子里就够了,还以为自己的脑子长着一个好几T的大硬盘呢。这点儿在读历史类书籍表现的尤其明显。虽然不是历史专业,总觉得文史哲不分家,兴趣来了也会买套世界史中国史之类的回来。看是会看,可是转脸忘。要知道历史这东西和小说不一样,不梳理起一套连贯的时间线根本没法看,零碎的吸收反而容易把以前存在脑子里的东西都打乱。回想起来记忆高峰大概就在高中的历史课了,如今书读得越多,反而还越不如高中。就是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是大忌。
有时候看着占据一面墙的书架和塞得满满当当的书,又喜又愁又悲。喜的是自己好歹还比别人多读一点儿书,总算是点长处;愁的是这些书有多少是看过就忘,只有我自己知道;悲的是尽管我意识到了不能这样下去,却依旧重复着错误的模式。而有些书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忘,连我自己都被搞糊涂了:买这么多书除了占地方,还有什么用?想来想去大概就是收集癖,和别人买游戏买包包一样,看到好的就像买下来,哪怕供在书架上不吸收一点儿精气,也算是对得起自己了。这种心态已经存在很久,我想着改,但每次只改一点点,效果不明显,自己心态也越来越焦虑。
说到心态,自己是个典型的急性子,任何事都等不得,看书也是。曾经有段时间还抄过心经,希望能让自己性子别那么急,遇事平静一点儿,然而没什么效果,两个月后作罢。总听人数读书能清心静性,回想自己也读了这么多年书,性格也还是没改变,尤其在毕业以后,焦虑浮躁更是如影随形。除了睡觉,整个人完全沉不下来。一方面想把说这话的人拎出来揍一顿,一方面又想把自己揍一顿。归根结底总不是书的错,而是自己太浮了。后来想明白了:与其指望着时间阅历书籍让自己沉下来,还不如自己腰上栓根绳绑块石头,努努力也是可以的。至于书呢,看肯定还是要看,但看之前就得把绳子绑上。
扯远了。想说的是我们在翻看一本新书之前,不说要怀着神圣虔诚的心,至少要将它当回事儿。看完之后也别忙着将书放回书架,写点读后感、读书笔记之类的,哪怕一两百字,至少给这本书戳上个“我读过”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