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星期前,咪蒙和东东枪在 24 小时内相继发表了两篇关于「甲方乙方」的文章。
在咪蒙的文章中,一个愚蠢且傲慢的甲方被咪蒙骂得狗血淋头,而咪蒙同时也代表诸多乙方发泄了对各种不靠谱儿甲方的情绪。
而后发表的东东枪的文章,虽然没有指名道姓,看上去却颇像是对咪蒙的「隔空」反驳,甚至是批评。作为一名广告人,东东枪认为甲方的「不靠谱儿」,正是体现乙方「敬业」「专业」之处。他认为骂甲方是不专业的体现,是乙方没有搞清自身立场的糊涂。
我的描述已经尽量淡化了这两篇文章的色彩。事实上,两文在细节上针锋相对,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咪蒙本身的高调,刺激了东东枪以同样热烈的情绪来回应。咪蒙是卖广告做营销的,言辞跋扈观点瘆人,您看个乐呵就好;东东枪虽然没有刻意使用夸张的言语,由于针对性极强,看上去未免也有些偏激。
就结论而言,尽己所能满足甲方的需求,自然是乙方专业程度及职业精神的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乙方必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效率问题——假如无条件惯着客户导致成本过高,那我们不如偶尔「不专业」地耍些手段,寻求一种平衡,保不齐这钱能赚得轻松些呢?
这种道德退居二线、利益先行的思考方式,可以称之为商人的「狼性」。任何一个立志踏足商海的人,即便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也务必要有「道德绝对不是企业的首要目标」这种最基本的觉悟。
在融资时,投资人是甲方,你是乙方。投资人是出钱的,你是拿钱的,虽然你不是在出售产品或服务,但卖公司也是一种卖,这个判断不难做出。事实上,投资人和创业者拥有大多数甲方乙方的特征,比如:
- 投资人有的是钱,相对于求「财」若渴的创业者,普遍居于优势地位;
- 投资人常常会提出一个目标,有时以对赌协议的形式在书面上规定这个目标;
- 投资人出资后理论上就不太忙了,但创业者直至投资人退出都不得不忙。
创业者处理投资人关系,正是最典型的乙方大战甲方的故事。财大气粗、见多识广、不知高到哪里去了的投资人,在创业者面前何止是甲方,简直是爸爸。而创业者一边要照顾股东的意见、迎合股东的情绪,一边又要理性地发展自己的公司,并把控制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正如所有的「店大欺客」,创业者应对投资人,也不总是居于弱势,而是有可能「反客为主」的。反客为主的第一关,可不是等确立了双方关系才开始,而要在一切关系开始前开始——谋求一个好的融资条件。
好的融资条件是什么?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方向:更高的估值、更低的出让比例、更简单的投资条款。
高估值和低出让没什么好说的。得胜的一切要点在于你的团队要强大,产品要有前途,运营数据要好看——没有捷径可走。估值这玩意儿,在企业初创期,很难谈得上客观。或者说,估值客观的标准,主要就看有没有人真的投了。哪怕估值没那么公允,创投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生意能做成,不必太计较数学意义上的估值计算。
那么,在何种情况下,最终的估值能超越我们的预期呢?一个获得了很多投资意向的项目,估值会自然而然被炒高。就算创业者最终只想要少量资方参与进来,只要场面是多数资方竞争少数席位,卖方市场就形成了,创业者有恃无恐,可以多提要求。注意,「多个资方想投你」这种优势,只要是真实发生的,就可以利用,哪怕是毫不谦虚地挂在嘴边;但如果压根儿没这回事儿,那么即便你只是暗示投资人「有这种可能」,都有极高的风险玩儿脱——投资人并不蠢,谁投谁不投还打听不出来么?
简单的投资条款是什么意思呢?董事会席位,参与优先股,棘轮条款,对赌协议……不是说这些不合理,投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当然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但你也要明白,这些都是投资人的权益,不是你的。所以,假如你在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自然要尽量拒绝各种各样的「低保条款」。说它们「低保」,是因为多数条款都会在公司的低谷期落井下石,目的是赶快退出安全脱身。创业的成功,需要创投双方同时以「公司做大」而非「自己赚钱」为目标。一个动不动就嚷着分行李回高老庄的团队,能走得到上市吗?
至于拒绝投资人加入董事会,这是乙方保持自身独立性、避免被甲方渗透的最重要一点。尽量不要让投资人参与公司的管理!他们所做的一切主要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投资人真的对你好,想向你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请让他们以前辈或朋友的身份与你交流,而不是对你横加干涉甚至独自展开行动,导致你的计划被打乱。
当然,如果底线过高的坚持导致你根本拿不到投资,那就还是要再做思量。比如,产品有特色、也有一定用户基础的 zine,就因为对投资人的「洁癖」至今没拿过什么像样的投资(根据 pingwest 的报道)。您自己掂量一下,不能像 zine 一样坚持,那么妥协才是正常的——别忘了创业者才是乙方。
那么,在过了投资这关后,又该怎样继续维持一个比较平衡的关系呢?一味迎合投资人或一味疏远投资人都是错误的,一个正确的方法是:掌握主动权。
掌握主动权有三个重要的方法:第一,定期联系投资人;第二,主动透露信息;第三,缩短融资间隔。
这三条在字面意义上都很好理解,没啥可解释的。本质上,这样做是为了达成以下目的:
- 维持与投资人良好的关系;
- 了解投资人动向,避免突然的撤资;
- 及时且自然地征询意见、请求资源;
- 避免资金链断裂。
很多投资人都抱怨过「钱到账了,创业者就没踪影了」。这当然是埋怨创业者不主动联系他们。站在创业者的角度,一些人也许真的认为永远不联系投资人才是最好的,且不说这样是不是太没人味儿,投资人作为你的股东,你还是要尽相应义务的。如果投资人主动打来电话你都敢不接,那就等着对方报警吧……
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不要等人催,要自己主动。说什么也是一样的道理:等着别人来问,对方对你的项目缺乏了解,心里没底儿,会倾向于让你直接交底儿,这可能就很尴尬了。所以,温水煮青蛙,平时多主动汇报情况,哪怕只是一个感性的、泛泛的认识,都能让投资人有安全感。投资人有了安全感,你也就安全了。
至于缩短融资间隔,其实就是一开始就设定小额多轮的融资计划,它会令你对单一投资人的依赖大大降低。有人认为融资本身就很困难,耗费时间精力,但其实,当你没那么看重某一轮融资时,这轮融资带给你的压力就没那么大。
更加优秀的项目可以采用的「主动」的融资方式,便是自众筹,或者说自己组织自己的融资,自己向复数投资人发行股权。这样就显得你不是在求某位投资人垂青,而能够营造出一种自己被「抢购」的迹象。在自众筹结束后,所有对你发出投资意向的资方,哪怕最后没能如愿,也会成为你的投资人脉。拉个微信群和他们通报项目日常,在下一轮融资时,他们将是你首要的宣传对象。
签订合理的融资协议,就不会有条款掣肘;保持好投资人关系,就不怕投资人撤资;资金链无断裂之虞,身为乙方就不至低三下四。说到底,产品本身要好是一个大前提,自己多留心眼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您真的认为做一个兢兢业业的乙方,满足投资人的一切愿望,听从投资人的一切建议,产品就完美了,公司就能上市了,那您真的不适合创业。一切手段都不代表狡诈,而是对自己、对合伙人、对员工负责任——创业者是投资人的乙方,却是自己公司全家老小的老板,怎么能只顾着照顾「甲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