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走在爷爷的前面,刚刚得到爷爷买给他的大号气球,便跃跃欲试般吹了起来,废了半天劲儿,憋红了脸,气球总算鼓起来了,可孩子却体力透支,连掐紧气球口的手都有点哆哆嗦嗦,手里一松,气球在强大的气冲力下拐出一条调皮的弧线,挂在了头顶的树梢上,树下的男孩哇哇大哭。。。
多么可爱又惹人怜惜的一幕,不是么?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童年经历,现在我们都已渐渐长大,可内心真的成长了么?你能保证自己真的有足够的力气吹起那只大气球么?
我,不能。
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至今,性格的原生态被保持得很完整,做过FPA性格色彩的简易版测试:红23,蓝4,黄2,绿1。哈!货真价实的大红色性格呀!
自以为这会是自身洞见与修炼一大优势,于是开始控制不住地自我表现,好为人师,大言不惭地为别人做性格分析,指点其人生,每有灵感便洋洋洒洒发于网上,享受着点赞促成的成就感。有人说我有点走火入魔,内心对此颇为不屑,呵呵,你了解自己么?
但在别人开始以自我的经历,来质疑性格色彩的权威,我却给不出合理的解答,甚至被问得哑口无言,对此,我颇为懊恼,除了被否定以后的不爽之外,《色眼识人》封面上的“看谁看懂,想谁想通”似乎也没那么容易。
渐渐反思才发觉,我太过注重性格,而忽略了经历的重要性,正如乐嘉老师所言:“在快乐的时候学的最好,在痛苦的过程中才有成长。”树长的高,正因为其根扎的深,成长的代价都是由血与泪换来的,生活本身教育了我们。那些道理只可以当做一个开始行动的催化剂,而非不作为的遮羞布,只有真正在经历中不断调整自我,才能最终蜕变、入心。
刚开始写作时,也总喜欢讲道理,没有故事,满满的都是理论,小小的一颗鸡蛋会被我放大成养鸡场的维度,其实我的那些大道理都只是情绪化泛滥的结果,有点无声胜有声的讽刺意味。
有时候这种情绪的催化作用找不到那枚原始的鸡蛋,便会绞尽脑汁地想象一个替代品,终于想出来了,文章便一蹴而就。但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就会动摇我的观点,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后来及时反省,才明白我所谓的那些道理,观点以及颇具人生意味的答案,只不过是我自以为是的死胡同。
有些事情不去经历,单凭想象,永远感受不到其中的真味,只能是从一个死胡同里继续钻入了另一个死胡同,因为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和方向到底在哪里,而这些又只能从经历中修炼萃取和摸索,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刻意地寻求那个答案,很多时候只能证明我们太过急切,吝于长期付出,不知不觉高估了自己而已。
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受限于我们认知上的不足,以及经验和时机上的不成熟,对于某些疑惑我们无法释怀,更没有能力释怀,此时我们不必硬要追寻出个所以然来,不妨带着那个问号顺其自然的踏实前行,待到某一天自然会柳暗花明。
正如开头那个急冲冲的孩子,肺活量本来就很有限,自然不足以应付那个大气球,撑一时之气最终却弄飞了那个迟早会搞定的美好,反而不够聪明。在合适的年龄享受其可以拥抱的快乐与自如,这也不失为一种美丽的存在,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