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天前,有人给琴发了一条微信
“去年今日,我们见了!谢谢你!”
这条微很让琴动容。去年,这个号儿,琴及其他几位在县城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次同学会,对象是:小学同学!
琴小学可不是什么优等生,也不是号召力特厉害的人物,之所以参与组织,恐怕还是群主那句:年年都看到别人有同学会,什么时候我们也参加自己的同学会。
2
群主,是组织拉建小学同学群的一位主儿,平时城里乡下两边跑,与琴一直也有来往,所以组织聚会这事儿,理所当然的就去帮忙了,再说,她心里也有这么个小愿望。虽然自己小时候不定招人待见,其实也很想看看长大后的这些同学是什么样子,毕竟二十几年没见了。
刚刚建群那些天,那个热闹劲儿,用时髦话就是:蜜月期,超级热!每天,琴都在群里听到或看到老同学的留言。有人喜欢用语音,琴上班都得偷偷的听,免得经理过来说她不务正业。要是有点儿冷场了,琴还会带头洒红包,然后一阵喧闹;早中晚,好像打卡一样,每个人都在燃烧自己的记忆,也捎带把现在的生活呈现。
现在在哪儿发财?没有,瞎混。...怎么可能,别保密,不找你借钱,也不上你们家讨饭。哈哈……
……
大家早上好!……大家晚安!
每天这样的信息在群里飞,就这样消耗着时间。好容易拉上的原来同班级的人,三三两两聊着。
要说这些同学,打小基本上是一个乡镇的,上学路上一起来,放学路上一起跑;有些似乎沾亲带故,有些是长辈有交情,有些干脆现在就成了一家人;有些还在乡里勤劳致富,有些去了县城发家致富,有些去了外城成家立业。二十几年没见过,多半人是只到初中或是中专就不再求学,唯一的班车去县城,乘车碰头都不好意思说话。现在过去了二十几年,当初以成绩划出的那种同学鸿沟,应该已经消失了吧。见见面,也无妨。
3
琴用心的帮着准备聚会的事儿,那天,还真的来了很多人,超出意外。男同学们,普遍变胖了,挺着个孕妇肚,顶着秃头……心里都不禁“呀”!没想到,大家都这么老了。难怪了,人到中年,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可能不变呢?女同学们好些,但岁月的印记丝毫不少,有一部分孩子都已经快高三了。
琴看着来的名单,但凡来的,都还是混得不错的。有的是“虾兵蟹将”水产老板,有的是大小买卖公司老板,有的是常年驻外的老板娘,也有专职妈妈,还有当老师的,混机关的,总之都比她强。琴心里不免有些难受。
聚会圆满结束,群也渐渐安静,该正常的人们,都回归了正常,琴也是一样,再也没有了聊天的欲望,偶尔有一些私加的,发了朋友圈,看看点个赞啥的,或者有人需要拉个票去投个票啥的。
4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琴有时候想。没有了成绩做标尺,还会有别的东西来把人群划为三六九等。谁希望在群里让别人觉得你很闲、你很无聊甚至觉得你很可笑,即使文化程度不高,自尊心这东西,还是都有的。琴只看不说话,她估计很多人像她这样当了潜水员。“也许,人家早就另起炉灶,开了小群了。”琴心里这样想着,本来嘛,人以群分。
琴没想到今年这个日子,会有人记得。所以有些动容,本来也泛起了很多关于友情、同学情的感慨,编辑了一个朋友圈,可到最后,她还是选择了放弃。
同学情,这东西太虚无了;友情这玩意儿,也太现实了。人群总是如水中的浮萍,聚聚……散散……有缘的,就记在心里吧,无缘的,就继续相忘于江湖吧!
于是,琴翻开音乐,点了一首王菲的《流年》,单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