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哲学的故事》的开头,序言部分,其中讲的一个话题是关于“概论”的。说概论类读物大多是普及的读物,涵盖的范围广,涉及的内容也多,对读者来说能够快速得到很多的知识。自从概论书籍被开了先河之后,这类形式的书籍就一直销量很好,人们似乎很喜欢这类普及型的读物。
读书分好多种,读概论型读物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都属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将某个类别的知识体系了解一个大概。一本好的普及类读物应该是抛砖引玉型的,让读者在了解大概的同时,对这一类别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去寻找更加专业的知识,进行较为深刻的主题阅读。
上学那会儿,我有一个同学,他就喜欢读普及读物,什么历史,物理,都读个大概,然后读完就好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东西,不去深究里面的一些细节。虽然这样的方式很轻松,但是自身获得的探索能力却很少。我一直觉得他看书的方式很浮躁,虽然看得也蛮多,但是大多只是皮毛,获得了很多知识,最多只是个“知道分子”,我可以很理解他渴求知识的心情,可是我却不认同他读书的心态。
读书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如果带着功利性,想要获得更多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增长智慧为目的的话,那么读的再多也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读书前需要静下自己的内心,慢慢看、去理解,这样才能思考学习。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之后会更加有成就感,就会越来越爱上读书,于是就更加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内心也跟着更加平静。在阅读中修炼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平静又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良性循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