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题目,脑中自动弹出一个词:静待花开。
也许,悲悯情怀呈现出来就是在静待花开的样子吧。
多么美好的一种状态。
“静”本就十分美好,由静生发的慧、悟、定更是妙不可言。
“待”字散发出无限从容之意味。仿佛在说:“告诉你,我不着急,咱们慢慢来。”有一种徐徐缓缓顺其自然的守望在里面。
“花开”的状态,是花瓣一片片舒展开来,娇容妍丽、摇曳多姿。
1
完美人生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缺憾。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成长过程。
成长无时无刻伴随生命同在。
有内省,才能得悟。
才算是成长。
只要活着,天天悟便天天有进益。有的人,岁数越大越通透;有的人,岁数越大越固执。
可见,有些时候年龄只代表活着的数量。
2
而生命的质量,在于不断地修心、参悟。
不但想,还要身体力行实践之。
有的人,可以在很小的年龄就参悟世事,形成自己独特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大概也是我们常说的早熟;也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把自己的脑袋安在他人的嘴上,别人怎么说,便怎么想怎么做,永远人云亦云。懵懂颟顸,适用于各个年龄段。
3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省吾身,反省的是自己的言行。
养成日常习惯,遇事多想自身存在的不足、不适、不完善,也是一种修身之道。
有事情发生时,“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清云淡”是一种胸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一种智慧;“尽最大能力不给周边人惹麻烦”是做人的底线。
有句话说的好,你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成功的高度。
成功的定义固然各有不同,但令人舒服总是好的。
4
当然这里探究的,并不涉及法律层面。
黑白分明、敌我双方、舍身取义都是特定时期的必须诀择,而似水流年里,许多事还真不是用谁的对错来衡量的。
这芸芸世间事,熙来攘往,平常事本无对错,不过是各人站立的角度不同,行事方式不同而已。
一件事,平常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换位思考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其实这世上有很多的误会、误解、误区,有的来自人的未知,有待探求;有的本不存在,只是来自人的自以为是,想当然尔;还有的是假相遮蔽了真相,久而久之,便假作真时真亦假了。还有的……
5
悲悯情怀的养成,和个人素质养成和岁月沉淀又不无关联。
蒋勋细说红楼梦中,讲到他以前读《红楼梦》时,很讨厌两个人,一个是贾瑞,一个是薜蟠。
讨厌贾瑞是觉得他执迷不悟,因为迷恋王熙凤吃了大苦头还不知道回头,终至断送了性命。等到年纪大了,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贾瑞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实在是他控制不住的。若是生于这个年代,大概需要心理老师做治疗,才会有效。
还有后来定义的小儿多动症,以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的抑郁症,许多心理层面的问题不是单纯通过心理疏导就能治愈的。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后来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和大脑缺了某种物质有关,治疗时通过用药和心理疏导才会有好的效果。
而薛蟠年纪很小便失去父亲,完全在母亲及家奴仆役的宠溺娇纵下长大,以至成为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因为抢夺香菱犯下命案,他自己竟然毫不在意,完全不觉已犯下罪行。留下家奴处理,竟自扬长而去。这样的一种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6
因为不满意他人引发的责备,因为不满意自己引发的内疚,对人的身体健康都是极为有害的。
善待他人,不苛求自己。随着日月流转,悲悯情怀自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一种根植于内在的本性。
时日长了,自然有益身心健康。
遇事多想如何利他、利众,跳脱小我思维。你的天空自会云淡风轻,星疏月朗。
7
人生二字看似简单,实则饱含着丰富经历累积、有情饮水饱冷暖可自知的个体感知,对和错、好与坏都只不过是立体的一个面。
用感谢的心,检视你生命中经历的人和事。
用感恩的心,体味你流逝岁月的每一段过往。
用悲悯的情怀,寄予对人与事无限地怜悯与深切地体察。
如此,人生安好。
静静走过,不复波澜。